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这个峰会说机器人将读懂你的心 你听到后是喜还是惊?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5-17 00:28:20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虹蕾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宋思艰

机器人,无论灵活还是笨拙,在人们心里面的印象首先是冷冰冰的“机器”。然而,在昨日(5月16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众多专业人士却讨论起人与机器人的“情感共享”的问题。

“人机协作”安全问题受关注

5月16日,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在宁波余姚召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在一场“跨界对话”中向业界嘉宾提出一个疑问:服务机器人的春天何时到来?

▲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现场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摄

在“服务机器人春天何时到来”的疑问背后,是巨大的政策红利和市场蛋糕。

2016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等目标。

不过,蛋糕虽大,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表示,目前很多服务机器人也仅是处于机器设备的阶段,还面临着技术方面的多重挑战。

在曲道奎看来,服务机器人目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的必要性是什么、能解决哪些问题、作业能力如何;二是目前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也伴随着安全问题,与传统的家电相比,服务机器人需要有网络物联环境,而物联现在本身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现在机器人很少有手,人机协作的安全等方面还没有解决。”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宁波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甘中学看来,“人机协作”的问题真正突破后,可能在服务机器人将会有一个小高潮。 

“行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从单机器人作业到多机器人协同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从具体的设计角度分析了协同性对于机器人的重要性。

谭建荣认为,以前设计机器人更多倾向于既定的轨道和运动,而目前需要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但机器人在制造空间、功能、任务多方面的分布性均受到很多限制。他认为,人机协同实质上也是人机融合,在技术层面就是消除人机之间的隔离防护。眼下,由于安全方面的隐患,很多机器人都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要真正做到机器人的运动空间能更加灵活,不再固定在一个固定的空间,还有很大的难度。

机器人伦理规则研究“不可回避”

除了人机技术层面的协同,关于人与机器人在情感、道德方面的协同也随之而来。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2017年1月12日,欧洲议会法律事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呼吁制定“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互动的全面规则”,这或将是首个涉及管制机器人的立法草案。报告要求欧盟为民用机器人制订法律框架,探讨是否需要为机器人安装“死亡开关”、研究机器人抢走人类工作的应对措施等等。

而在此次会议现场,《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表示,机器也会反馈情感、甚至和人类共享情感。如在机器人的军用领域,当人类对机器人运用一些武力,机器人可能也会反映出一些不太高兴的情绪。

▲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跨界对话”现场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摄

“在道德领域,机器与人的价值观如何统一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凯文•凯利将人机协作上升到思想的高度,他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记者表示,有时候人类也在思考人工智能怎样作出决策,怎样在服务的过程中也符合伦理道德,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人工智能是“可解释的”。

曲道奎称,之前他在上海参加一个会议时注意到,中国也开始了对机器人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提前为机器人未来发展布局,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凯文•凯利表示,未来希望找一到一种方式,使人工智能更加“透明化”,也让人和机器的观点在互相交融过程中不断完善思维,达到价值观层面的协同。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刘进长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为更好地突破“人机协作”,眼下,业界已开始进行人和机器人在决策分配方面的研究,即如何更好地分配工作任务,从法律、情感、道德方面合乎规则,让机器人和人各司其职,这些问题都是业界需要不断思考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中国机器人峰会 机器人情感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