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17年前,腾讯阿里都不是它的对手,如今它变成“故事大王”,靠甩卖家当求生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3-25 11:32:24

然而17年之后,形势完全反转,阿里和腾讯逐渐成长为互联网巨头。曾经的“巨人”海虹控股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每经编辑 金喆 王嘉琦    

一说起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代表,人们都会对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思维点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你可能不知道,在17年前的世纪之交,那时的腾讯和阿里还远远称不上巨头,真正的巨头是一家如今听来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海虹控股,也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

彼时,它被称为“中国网络第一股”和“网络游戏龙头”。而腾讯和阿里正深陷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漩涡,都遭遇了严重的资金问题,命悬一线。

然而17年之后,形势完全反转,阿里和腾讯逐渐成长为互联网巨头。曾经的“巨人”海虹控股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网络第一股”,如今市值不及腾讯零头

2000年7月,马云登上了《福布斯》杂志封面,但是,两个月之后,马云就宣布阿里巴巴进入6个月紧急状态。

到了2001年1月,阿里巴巴的账面上只剩700万美元,仅能维持半年多,更可怕的是,当时的阿里巴巴并没有找到赚钱的办法。

在阿里巴巴的资金链即将崩断时,所有的风险投资商都不愿再掏一分钱了。

同样在这段时间,马化腾正在经历最痛苦的煎熬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2000年初,盈科数码和IDG两家公司决定一共给腾讯投资220万美元,然后各拿走了腾讯公司20%的股份。但盈科在2001年6月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20%股权悉数转让给南非的MIH集团。IDG也一直忙着为腾讯找下家。

马化腾称:

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进入2001年,那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而IDG找过搜狐、新浪,他们对腾讯都没看得上眼。

当马云和马化腾正在为资金焦头烂额时,一家名为海虹控股的公司却如日中天。

海虹控股最早是由海南化纤厂通过股份改制而来。1997年3月,公司投资设立“中公网信息技术与服务公司”,开始进军互联网及电信增值业务。1999年5月,公司收购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转变,公司名称更改为“海南海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0年1月,已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海虹控股在股票市场上上演了22个交易日20个涨停板的神话。

随后,海虹控股开打入了网络游戏领域。1999年5月,当时中国最大的在线棋牌类游戏平台联众世界以500万将79%的股权卖给了中公网。两年后的2001年,海虹控股收购中公网66.7%股权,直接控股联众世界。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时至今日,腾讯成为了市值第一的亚洲科技股。腾讯控股3月22日公布的2016年业绩报告显示,得益于智能手机游戏、社交及效果广告、数字内容销售和支付等新兴业务推动,腾讯净利润为414.5亿元,同比增42%,营收为1519.4亿元,同比增长48%。

近几天,腾讯控股的股价也是连创新高。截至3月24日,腾讯股价报收225.2港元,总市值达2.13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9万亿元),过去12年,股价累计涨幅已超过323倍。

而海虹控股怎么样了?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截至昨日(3月24日)收盘,海虹控股(000503,SZ)跌幅6.31%,报收32.51元,总市值仅292亿元,与2015年的725亿元峰值相比缩水超过一半,同时也只是腾讯控股市值(1.89万亿元人民币)的零头。

当昔日的科网股龙头看到腾讯、阿里等大批“后辈”上演市值风云的时候,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虽然最近两个交易日(3月22日和23日)海虹控股股价分别上涨了1.38%和0.43%,但自3月份以来,该股已累计下跌23.69%。

“海虹控股,连续两天跌停。难道是又一家讲故事的公司被证伪了?”3月21日上午9:42,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但斌在新浪微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停讲故事,盈利靠“卖子”

从控股当年的互联网游戏龙头联众,到涉足物联网概念,再到近年火热的医药电商和PBM,海虹控股股价靠着不同阶段的“蹭热点”一再被炒作,一度头顶“中国网络第一股”、“科网网游龙头”、“医药电子商务龙头”等多个光环,还曾涉足新能源、物联网等热门概念,但近二十年转型并无进展。

3月17日晚间,海虹控股发布2016年年报,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11.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21.50%。与此同时,公司的净资产为14.92亿元,比上年增长0.71%。

▲图片来源:海虹控股2016年财报

不过,公司去年实现盈利,并非因为业务,而正是因为业绩不好,不得不在年底“突击”出售子公司。

前三季度,公司已亏损8514万元。去年12月,海虹控股公告称:

以2200万港元转让子公司金萃科技100%股权;

以1.32亿转让子公司海虹药通合计100%股权;

以63万转让子公司卫虹医药100%股权。

受益于本次转让,海虹控股全年净利润如愿变为正数,但扣非后的净利润为亏损9880.54万元。

记者梳理公司历年财报发现,从2009年开始,海虹控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全为负数。与此同时,海虹控股的总资产和净资产也基本在原地踏步,甚至还比十年前有所缩水。

可是,过去几年,海虹控股的市值从几十亿最高攀升至2015年的725亿,去年以超过500亿的市值列医药生物行业第三。但让不少投资者匪夷所思的是,既没有业绩支撑、又没有高送转的诱人分红,是什么让海虹控股在A股市场气势如虹?

海虹控股主营业务有医药电子商务及交易业务、PBM业务、新健康业务,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医药电子商务。投资者看中的,正是海虹控股独有的PBM业务。

PBM业务指的是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提供该服务的公司,一般介于支付方(商业保险机构)、药品生产商及医院之间,通过采集分析患者的就诊数据及审核药品处方,对整个医疗流程进行监管协调,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促进疗效等目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迅速上涨,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日益加大,各市医保控费需求逐步显现出来。在2009年牵手北美最大的综合性PBM公司之一美国ESI集团后,海虹控股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医保控费第一股”,受到诸多券商追捧。

从2009年至今,海虹控股的PBM故事已经讲了8年之久,但业绩却迟迟未能兑现,投资者的耐性也慢慢散去。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大部分收入仍以医药电商为主,PBM业务在去年同比增长超过10%,但占比依然很小。

到目前为止,海虹控股还在继续讲述PBM的故事。

3月22日,海虹控股证券部相关人员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公司基本面不存在任何问题,PBM业务进展正常,由于过去两年公司融资融券比例较重,近期可能由于个别股东账户出现爆仓造成股价下跌,目前公司股价已经稳定。此外,PBM业务受复杂的医疗环境影响较大,国内没有同行公司可以对比和复制,业务进展需要较长的时间探索。

每经编辑 王嘉琦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故事大王 甩卖 联众世界 腾讯 阿里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