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IP霸屏精品难觅,编剧该何去何从?听听刘和平、兰晓龙、赵冬苓聊了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3-21 22:02:27

电视剧数量虽多,却精品难觅。面对浮躁的电视剧市场,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今天(3月21日)在第二十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对编剧提出了四点期许。与此同时,《大明王朝:1566》的编剧刘和平、《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青岛往事》的编剧赵冬苓等多位业内大咖,也坐下来慢慢聊了聊,何为工匠、如何讲好故事。

每经编辑 白芸    

每经影视记者 白芸

每经影视编辑 温梦华

据说,最近90后的朋友圈里都在疯转一条“92年生人,已步入中年”的消息。而一位92年生的“中年女子”对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记者自嘲道:“也许真老了吧,小时候天天晚上准点守在电视机前看剧看得起劲,现在竟然追什么剧都追不下去了”。

这,也许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电视剧数量虽多,却精品难觅。面对浮躁的电视剧市场,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在今天(3月21日)第二十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对编剧提出了四点期许。与此同时,《大明王朝:1566》的编剧刘和平、《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青岛往事》的编剧赵冬苓等多位业内大咖,也坐下来慢慢聊了聊,何为工匠、如何讲好故事。

司长毛羽:要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工匠一样

随着电影、电视剧和网络剧观众逐渐趋同,国内外各种优秀的剧目纷至沓来,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与过去已经大不相同。对此,毛司长一针见血道:“电视剧的竞争最终是品质和价值观的竞争。”

在他看来,电视剧创造的各个环节,无论是投资,拍摄、后期还是播出等都要“能克服浮躁,凝神聚气,都能心中有观众,精益求精,好上加好,这是电视剧品质的保证。”

而在一部电视剧中,剧本是一剧之本,编剧是重中之重。对于编剧,毛司长有四点期许,其中两点是:编剧应该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追求,能够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工匠一样,在文字的书写中冷静地一点一滴地去发现人性的丰富与美好,去把握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进步。

其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利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 

《大明王朝:1566》编剧刘和平:永恒性存在于现代的伪装之中

刘和平,在编剧界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任何一部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而出现在会场的刘和平穿得很朴素,一件深蓝小翻领外套,一条咖色裤子,说起话来喜欢右手肘支在沙发椅扶手上,声音很沉,非常地真诚。

不过,当被问到何为工匠精神时,他没有直接阐释,而是简单讲了一个创作《北平无战事》时的故事。

当时,刘和平跟剧组提了一个要求,让剧组给他配两个打字员,因为他不会打字,只能口述。两人工作时间分别是凌晨5点~12点(早班)和14点~24点(晚班),他们和刘和平待在一起,长达两个月。

在半个多月时,上早班的打字员赵硕像往常一样跟着刘和平的讲述打字,打了一个小时。刘和平靠在那儿边想边说,突然,他发现打字机投影在墙上屏幕的不是一个剧目,而是一个字非常快地一排拉上去了,“我说这怎么回事,回头一看打字员的头磕在键盘上睡着了,又不忍心叫醒了,叹了一口气,我自己休息了一下再叫醒他,接着干,那个戏我还兼着总制片人,干到12点还要去看回放。”当剧组快拍完时,刘和平却因为疲劳过度引发了尿血。  

《北平无战事》豆瓣评分为8.8分

“我们面对的这个东西,最后它出来,千千万万的受众都要从这里面得到一些东西,我们该何等地认真,何等地努力。” 刘和平说。

尽管刘和平已经有了很多人看来可以“吃”一辈子的杰作,但他却没有就此停步。他清楚地意识到网文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的时代已经来临”,“90后、00后受众在一天天长大,而我们传统审美的受众在一天天减少,我们确实要与时俱进。”于是他挑选了手头这部作品,“男一号一出场就是18岁,去世的时候30出头”。

今年2月,《大明王朝:1566》在优酷网上重播。刘和平说,他在网上把这部剧重新看了一遍。“我在看弹幕,等于我跟受众互动,我在里面得到很多启发,但是我也看出来很多东西是失实的”。

深谙评书和戏剧叙述的刘和平,绝不会盲目追新。他依然会为传统戏剧美而迷醉,称其为“亘古不变的永恒美”。但是,他还是非常认真地去考虑“能不能用那种话语来讲今天的中国故事,如果这样讲我们今天的受众会不接受?”最终,他在一句自己感触颇深的哲人之语中找到了和解之道:“永恒性存在于现代的伪装之中。” 

其实,在刘和平身上,最动人的就是他对编剧这个职业始终如一的热忱。自40岁任《雍正王朝》的编剧开始,到现在从业20余年,时代变得那么快,他还是会那样真诚地反复说“我们要反躬自问,现在是不是用工匠精神在从事这个神圣了不起的职业”。

一辈子爱一项事业,不因任何变化减淡爱意,应该就是这样了。

《青岛往事》编剧赵冬苓:好编剧就是要和自己死磕

在创作了《沂蒙》《孔繁森》《青岛往事》的编剧赵冬苓看来,“工匠精神”是“在创作的内容上要求真,所谓的求真就是你所写的故事一定要有真问题、真困境。”

“比如,我现在生活在北京,北京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基础,但是我要忍受雾霾,要忍受高房价,那么我是不是要回去,我回到我原来的三线城市、四线城市,我可能就要回到一个关系社会,回到一个一眼望到底的生活里面去,那么这种选择我觉得就是属于真问题”。

一些老编剧在和年轻编剧介绍经验时,总是会传授和制片方怎么死磕,但赵冬苓认为,必须先和自己死磕。“要和自己死磕,要一丝不苟”。

在创作《青岛往事》时,赵冬苓光大纲就做了14稿。当初在应邀创作《青岛往事》时,青岛方面没有告诉她怎么写、写什么,她本能地觉得应该去写商战,却因前有《大染坊》这样高山仰止的作品而不敢碰触。

“所以我一直在那兜兜转转寻找有没有别的讲述方式。我写的非常绝望,大纲第十稿还是第十一稿,我已经不知道怎么样,这种时候你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你会觉得你已经写不出来了,你已经不行了”。所幸最后,她锁定了“青岛股票交易所”,于是有了今天的《青岛往事》。

“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告诉年轻编剧怎么保护自己的利益,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有出息的编剧,如果你希望自己不光只是完成一个快消品,你希望自己在编剧事业上真正有所作为,一定要有这种和自己死磕的精神”。

《士兵突击》编剧兰晓龙:打磨剧本如打铁,一锤锤敲掉杂质  

近段时间,编剧兰晓龙在工作上有些“怠慢”。原因呢,则是幸福地做奶爸了。“刚出生的孩子你不陪伴他,就丢失了他的成长,所以我舍不得丢失这几年”。 

以《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众人所熟知的兰晓龙,对“工匠”的理解很特别。“我们做事情是不可能不计成本地去做事情,但是在你刚开始做的时候,就不要那么去计成本”。

一般来说,做剧本的常态是,先有草纲几千字,再有分集大纲几万字,最后有剧本几十万字。但是兰晓龙却是倒过来的“倒三角形”。“我原来做一个电影,写电影剧本之前要做大纲,大纲写了15万字,到了剧本的时候写了11万字,然后又做了第二稿,成功写到6万8千字”。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成为许多观众心中最深刻的是士兵形象

而这个过程,被兰晓龙贴切地形容为打铁。“整个过程有点象打铁的过程,你一锤一锤把铁矿的杂质给去掉”。

据兰晓龙回忆,曾经有个片的一场戏在现场拍的时候感觉很好,但又想也许没有这一段更好。在反复犹豫不定中,他回到了家里,却又觉得该剪,于是大半夜又开车回去把它剪掉。“这就是一个打铁的过程,你真的做的时候是不能太计算成本的”。

在他看来,编剧虽然辛苦,但不是苦力,是能榨出快乐的。“我们从行业中寻找乐趣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打铁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你把金属变成你想要的形状这是多么有快乐的事情。但如果你丧失了这个能力,很快就不行了”。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 电视剧精品 编剧 刘和平 兰晓龙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