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建议政府数据加快开放 打破数据流通与交易瓶颈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3-10 01:29:06

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大数据双创”,正是面向全社会的低门槛双创模式,将培育出千万中国“数商”,成为继电商之后推动产业转型的新力量和创新创业的爆点。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 斯 每经编辑 姚茂敦    

每经记者 张 斯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每经编辑 姚茂敦

大数据和云计算,依然是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掌门人孙丕恕今年两会提案的重点内容。3月7日上午,这位“大数据”代表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产业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风口,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然而,目前仍面临着政府数据开放程度不高、数据流通交易不畅、大数据交易集群效应不明显、大数据创新创业者无“数”可用等诸多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数据社会化,打通大数据产业链条,以大数据驱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今年两会,孙丕恕再次带来了关于加快数据开放、流通、促进创新创业,以及大数据双创打造千万“中国数商”等提案和建议。

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程度不够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这是大数据2014年以来连续第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我国大数据发展迎来首个国家顶层设计,其中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更是被放在首位。

在过去的几年中,除了孙丕恕,多位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关于政府开放数据的建言。

目前的情况是,核心大数据很多都掌握在政府以及央企、国企的手里,对于具体数据是否触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一些政府部门出于数据安全的惯性考量,仍然以“保密”“不宜公开”为由,不愿开放数据。连续建言开放大数据的孙丕恕,也在其两会提案中坦承,这几年前述情况有进展,但进展还不是特别明显。

“现在总理也讲,政府数据是个金矿,含金量最高。这些组织数据更加有效,因为主要的信息都在里面,价值很大。”孙丕恕表示,现在政府层面也一直在研究怎么来开放数据,包括从建立医疗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库存这两个方面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之前也谈到,要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开放与运用,已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新标志。孙丕恕指出,围绕政府数据开放,目前,北京、上海、贵州等十余个省、市建设了专门的政府数据开放网站。

当前,我国政府开展大数据开放与共享工作,主要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为依据。尽管相关措施正在逐步落实,但我国政府大数据的开放程度还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不足以支撑对数据开放的目标诉求。

“整体来看,政府数据的共享、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数据开放不持续、不实时,难以满足社会应用深层次的需求。”对此,孙丕恕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推动政府数据市场化运营;二是要营造大数据流通环境,建立大数据交易联盟;三是要以大数据“双创”为抓手,培育千万“中国数商”,繁荣大数据资源的应用创新。

已处于数据商品化初级阶段

那么,在数据开放之后,如何吸引社会力量进行创新?未来的数据社会将是什么样子?

在孙丕恕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开始共享、开放数据,部分数据开始由资源变为商品,进入流通、应用环节。当前,我国当务之急是要让更多数据流通起来,打破数据流通与交易瓶颈,为大数据深度应用创造条件,激活中国“数商”产业的发展潜能。

2015年,孙丕恕提出数据社会化理念。在他看来,未来数据将打破现实中的物理疆界,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成为像石油、水、电一样的社会基础资源,人人使用并受益于数据,人人产生并贡献数据,围绕数据将培育出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态。这个过程将经历数据资源化、数据商品化、数据生态化三个阶段。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处在了‘数据商品化’的初级阶段,数据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价值。”孙丕恕指出,数据流通是“数据社会化”的核心,让更多的数据流通起来,产生社会化才能推动数据商品化深度发展。让数据由资源变为资产,由资产转为价值。

“上个十年看电商,这个十年看数商,能超越BAT的,一定是大数据公司。”孙丕恕如是说。

当下,创客已经成为推动大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孙丕恕认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大数据双创”,正是面向全社会的低门槛双创模式,将培育出千万中国“数商”,成为继电商之后推动产业转型的新力量和创新创业的爆点。

◎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大数据双创”,正是面向全社会的低门槛双创模式,将培育出千万中国“数商”,成为继电商之后推动产业转型的新力量和创新创业的爆点。——孙丕恕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