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央行旗下媒体:如何看待本轮货币政策预调微调

金融时报 2017-02-19 10:40:53

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后,货币政策仍面临诸多难题。其中,一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搞活流动性存量;二是考虑到美联储加息的影响,货币政策受到外部掣肘。对于实体部门去杠杆,此前在货币政策宽松周期最受益的部门可能在本轮调整中受到影响,一是地方政府和地产商;二是非产能过剩行业中资质较差的企业。

今年货币政策定调稳健中性,流动性目标相应由此前的“合理充裕”调整为“基本稳定”。分析人士表示,综合当前国内经济基本面、去杠杆进度及外部环境来看,央行不会放任流动性过于宽松,但也不会容忍流动性持续过度紧张,后续央行将继续保持灵活微调,控制好货币阀门,以保持流动性整体稳定。

自去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后,货币政策由此前的稳健偏宽松转向稳健中性,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16年三季度起,央行延长融出资金期限;二是2016年11月至年末,减少公开市场资金投放量;三是2017年春节前至今,公开市场回笼资金并全面上调操作利率。

在外汇占款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更多地依赖再贷款工具而非降准等传统工具。一位监管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后,货币政策仍面临诸多难题,其中,一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搞活流动性存量;二是考虑到美联储加息对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货币政策受到外部掣肘。

“这段时间以来,央行正在尝试更精准、更温和的调控手段。”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认为,首先,从数量型调控转为价格型调控;其次,稳健的货币政策由“松”向“紧”,但总体维持“中性”;最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支持“预调、微调”的政策预期。

不紧不松 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今年货币政策定调稳健中性,流动性目标相应由此前的“合理充裕”调整为“基本稳定”。分析人士表示,综合当前国内经济基本面、去杠杆进度及外部环境来看,央行不会放任流动性过于宽松,但也不会容忍流动性持续过度紧张,后续央行将继续保持灵活微调,控制好货币阀门,以保持流动性整体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近期撰文表示,2011年以来的部分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执行中实质偏宽松。张明认为,如果保持此前持续宽松的环境,资金将更多地流入过热部门,造成更大的资产价格泡沫,或是停留在金融体系内,助长资金空转和套利。因此,货币政策转向是大势所趋,但如何转、转多少,是摆在央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从近期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看,春节前后,央行先后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举的目的之一是调控新增信贷。

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的2.55万亿元。其中,1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4%,为近两年的新高;1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幅6293亿元,在全部贷款的占比从峰值的103%持续回落至31%。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前提下,信贷投放进度更加均衡,结构更加合理。

疏通渠道 表外融资大涨需关注

在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中,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539亿元,同比减少5623亿元;而表外融资占比达33%,连续3个月保持高位,其中,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未贴现承兑汇票大幅增长,将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推高至3.74万亿元的历史高点。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表示,这是由于受到房地产表内融资从严监管、表内信贷规模受到控制以及债市发行遇冷的影响,因此,这部分需求转向表外非标融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强调,表外业务增长较快需引起关注。去年12月末,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已经重新快速增长,而1月份表外业务进一步反弹,主要原因在于政策面转向稳健中性,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信贷规模受限。

“当前,金融市场复杂多变,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使得货币政策传导链条显著变长。”张明称,如果不加以疏导,大量资金沉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实体经济融资仍然将受阻。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近年来,银行表内各类资管计划、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的同业投资业务快速增长,加之部分表外理财产品和信托业务开展不够规范,大量进行资金池运作和嵌套投资,致使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和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之间的传染性明显增大。

2017年,关于表外业务监管的全面性和审慎性将明显增强。一季度,表外理财将正式纳入MPA考核。此外,银监会将开展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的“三套利”专项整治。

防范风险 合理把握去杠杆进程

近期的货币政策调整也与防范金融风险有关。央行曾在此前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货币市场交易期限超短期化蕴含风险,期限错配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加剧。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近期包括操作利率上调在内的一系列公开市场货币政策操作,正是央行在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挤出资本市场上的过多杠杆,并促使资金回流至实体经济。

连平强调,操作利率上调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开启,当下不必担忧货币市场利率的小幅变化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调整以降低金融部门杠杆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并不矛盾。

至于实体部门去杠杆,分析人士表示,此前在货币政策宽松周期最受益的部门可能在本轮调整中受到影响,其中,一是地方政府和地产商;二是非产能过剩行业中资质较差的企业。

央行近期发布的工作论文认为,应合理把握去杠杆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避免过快压缩信贷和投资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和“债务—通缩”风险,也要避免杠杆率上升过快而引发的资产泡沫。在此过程中,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稳健中性,即宏观环境要松紧适度,由市场发挥作用决定谁加杠杆、谁去杠杆。二是减少政府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打破刚性兑付。同时,大力发展规范的股权融资,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降杠杆和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功能。

责编 陶玥阳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货币政策预调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