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去年上市公司拿8902亿“理财” 超半数来自募集资金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2-10 00:30:56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发现,2016年,共有828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8902.57亿元,而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参与家数还是涉及的金额都较2015年出现大幅增长,创下新高。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朱万平 每经编辑 张海妮    

每经记者 朱万平 每经编辑 张海妮

随着宏观经济呈现L型走势,以及资产配置荒的延续,手握大量现金的上市公司的投资意愿似乎并不高,而是纷纷转向银行理财等产品寻求资产的保值增值。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发现,2016年,共有828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8902.57亿元,而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参与家数还是涉及的金额都较2015年出现大幅增长,创下新高。

购买金额同比增67.70%

数据显示,2016年828家上市公司累计“理财”1.122万次,累计购买理财产品金额达到8902.57亿元。其中,新湖中宝、温氏股份、天海投资、联络互动、招商轮船、东方明珠6家公司2016年累计购买的理财产品金额均在100亿元以上,分别为245.06亿元、232.73亿元、183.56亿元、145.84亿元、110.30亿元和100.00亿元。

而就购买理财产品次数而言,二六三、恒生电子、建研集团、厦门钨业、浙江永强、紫金矿业6家公司2016年累计购买次数最多,分别为284次、267次、242次、196次、131次和118次。

与2015年比较,2016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家数同比增长了41.54%,累计购买理财产品金额同比增长67.70%,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则同比增长18.48%。

实际上,自2012年开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无论是参与的上市公司家数还是涉及的金额都一直在快速增长。

资料显示,2012~2016年,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24家、220家、387家、585家和828家,涉及金额分别为127.36亿元、1353.65亿元、3195.04亿元、5308.63亿元和8902.57亿元。短短5年间,购买理财产品上市公司家数和涉及金额分别大增3350%和6890%。

就每家上市公司平均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而言,2012~2016年分别为5.31亿元、6.15亿元、8.26亿元、9.07亿元和10.75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5.95%、34.18%、9.92%和18.48%。

而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金额在2012年后迎来爆发式增长,或许与2012年底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有直接关系,该指引适度放宽了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使用范围。在该指引发布前,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只限于公司自有的闲置资金,不能使用募集资金。

超过半数来自募集资金

从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的资金来源看,主要有两类,分别为募集闲置资金和自有资金,前者又包括闲置的计划性募集资金和超募资金,其中超募资金属于计划外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根据新华社日前的报道,2016年理财产品认购额中,资金来源于募集闲置资金、自有资金的比例分别达58%、42%。实际上,2016年累计购买的理财产品金额均在100亿元以上的新湖中宝、温氏股份、天海投资、联络互动、招商轮船、东方明珠6家公司中,除新湖中宝、温氏股份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外,其余几家公司大部分资金来源均为公司的募集资金。

以东方明珠为例,2016年其累计购买理财产品24次,涉及金额100.00亿元,购买资金全部来自于募集资金,并实现到期收益7272.695万元。

再如新潮能源2016年其累计购买理财产品22次,涉及金额46.7亿元,其中有32亿元来自于募集资金,并实现到期收益2455.82万元,而2016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为-8255.15万元。

而上述问题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今年1月20日在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明确表示目前再融资市场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部分并不十分缺钱的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导致公司募集资金大量闲置,最终变成理财资金或者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还有就是融资结构不合理,定增募资占主导,配股和债券募资占比较少,募集资金使用多变,随意变更募投项目等。

经济学家宋清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短期内,上市公司选择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只要不违背相关规定就无可厚非。若上市企业疏远主业过度投资理财,或者把理财作为长期性投资,这种投资行为并不可取,可能会把主业给荒废了,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宋清辉还表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超半数来源于募集资金这种现象极为不正常。理财产品并非稳赚不赔。实际上,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最终却流向了信托计划,而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信托计划延期兑付、债券违约等状况,说明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风险亦不容忽视。”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