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平安健康险总经理毛伟标:与医院深度合作是做大的必由之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8-30 01:12:59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记者 涂颖浩

在平安集团以“大医疗健康”为重要聚焦方向的背景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个以做中国最大的管理式医疗保险公司为最新战略目标的企业,正谋划着与医疗健康服务商进行深度的合作。那么,在我国目前的市场背景下,发展健康险该如何切入?现有的相关企业需要哪些方面的探索?

近日,平安健康险总经理毛伟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以下简称NBD)时表示,寻求与医疗机构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是专业健康险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

毛伟标说到,“未来,保险公司作为付费方,在如何与医疗机构建立深入的创新合作模式,以及如何为参保人、民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进而激发市场需求等方面,都需要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他看来,大健康产业未来一定是中国最大的产业,“这个产业链涵盖众多市场参与者:一端是服务方,如医疗机构、药厂、医疗器械厂、健康管理机构、体检机构等;另一端是付费方,包括医保、商保和个人。目前来看,医保是付费方的主体,而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商保占比越来越大,逐步替代个人支付。”

国内健康险尚处于发展初期

NBD:如何看待资本加速进入健康险市场,行业是否已到黄金期?

毛伟标:在中国,健康险市场并非新兴行业,但相较产险、寿险的保费规模,国内健康险发展相对滞后。这是由于国内的产险和寿险公司都可以做健康险业务,而对于成立仅十年左右的专业健康险公司而言,其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现仍处于发展初期。

纵观国际市场,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最大的产业就是医疗健康产业。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大健康产业通常能占到国家GDP的11%~15%,美国这一项占比甚至接近20%。一个产业能在GDP中占比近20%,其体量是不容忽视的,大健康产业或将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所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时至今日,大健康产业是极具潜力的发展领域已是国内经济研究者的共识。

大健康产业的参与者主要分为服务方和付费方。其中服务方一般包括医疗机构、药厂、医疗器械厂、健康管理机构和体检机构等。付费方则一般由医保、商保和个人构成。由于起步较晚,国内的专业健康险公司尚未发展到比肩欧美大型商业健康险公司的程度。在市场大方向的驱动下,目前想参与大健康产业的市场主体越来越多。不管是投资医疗服务方的主体,还是作为付费方的保险公司都看好“大健康”市场潜力,积极地探索商业模式、提供医药服务、参与医院改革等。

NBD:对于新的市场参与者,较早进入市场的公司面临更大挑战?

毛伟标:虽然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非常大,现在是3万亿~4万亿元,未来可能达到10万亿元,但这个产业里作为付费方的商业健康险公司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即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健康险与寿险的不同之处,寿险产品一般是出险理赔,而健康险除了基本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涉及门诊、住院等方面的医疗服务。这就要求商业健康险公司需要与医疗机构等服务方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另外,由于客户遍布全国,还需要通过多方合作来与全国成千上万家医疗服务机构搭建起全面的医疗服务网络。

一个是付费方、一个是服务方,两方怎样合作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就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挂号难),让买到商业健康险的老百姓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这是原有的健康险公司和新的市场参与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医保和商业保险机构都需要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之前,国内在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少,我们可借鉴国外经验。未来,保险机构作为付费方,怎样与医疗机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为参保人、民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是整个行业乃至政府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如何破解10年亏损局面

NBD:国内健康险市场起步较晚,可否借鉴海外成熟市场的商业模式?

毛伟标: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政策相差很大,细分下来大致可分为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包括日本、中国台湾)、英国模式等。但即使同属德国社保体系模式,日本、中国台湾与德国的社保体系也各有不同。所以在不同社保体系之下运作的各类型商业保险模式,不可能完全在国内复制运用。这也是商业健康险的特别之处,它需要在国家的医疗体系之下考虑商业模式,并与各关联方进行合作。相较之下,产寿险的业务模式相对简单,借鉴国外经验也较容易。

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时,必须要考虑国内医疗体系的不同之处,比如国内的医保占据相当支付比例,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就需要考虑与医保对接的问题。另外,与中国大陆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系不同,美国是以私立医院为主,而中国台湾的非营利性医院数量巨大,所以在不同的医疗体系下,各国保险公司所面对的服务方痛点也不相同,各自采用的商业模式亦存在差别。

但国外技术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采纳借鉴,比如怎样做参保人的管理、怎样做医院的管理、怎样做付费模式的设计(与医疗机构做付费结算、付费方式等)。借鉴上述经验之后,国内健康险公司就需要考虑与国家的医疗体系相结合,设计出可行的商业模式。

NBD:国内较早的专业健康险发展至今10年亏损局面未改,如何破解盈利难题?

毛伟标:商业健康险本身就是一个微利行业,即使像美国联合健康险公司,保费做到千亿美元以上规模,能够有效的分摊成本,但其综合赔付率也在90%以上。目前,中国的商业健康险公司的市场规模相对于产险、寿险依然很小,除去重疾险保费仅剩1000多亿元保费规模,相对于当前中国每年3万亿~4万亿元的医疗支出,在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下仅做千亿元的保费,是无法产生规模效益的。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但我相信坚持做5~10年,或者是一段时间以后,商业健康险的保费规模一定会做大,成本会分摊得更薄,风险可以得到更有效的管理,是可以实现盈利的,但行业特点决定了商业健康险不会实现高毛利。

必须找到好商业模式激发需求

NBD:如何看待5家已成立的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发展路径的差异,哪些公司更有前景?

毛伟标:目前各家健康险公司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纯保障型的公司追求商业模式创新,寻求各种方式做大纯商业健康险——即费用返还型产品;冲规模的公司主要做的是万能型健康险,这实际上与寿险公司做的投资型、储蓄型产品差别不大。纯商业健康险(费用返还型产品)在国外是健康险市场的主体,在国内随着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及民众对医疗服务重视程度的提高,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对专业的健康险公司而言,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开发好的产品从而把市场需求激发出来,转化成业务,才能为社会、为医疗体系、为参保人创造价值。如果健康险公司能通过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提高医疗体系的效率、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降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突破,并且此类专业健康险公司是可持续的,在未来3~5年内可能会有较大发展。

NBD:作为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公司,平安健康险在商业模式上有哪些创新之处?

毛伟标:目前已与平安健康险直接建立合作关系的医疗机构数量大约有700~800家,包括国内一二线城市比较优质的医疗资源以及海外医疗机构。若以更大的市场为目标,与医院的合作就要做得更深、更广,在商业模式上也要有更多的创新,未来公司计划用更多的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与医疗机构建立更深入的合作。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做大商业健康险的必由之路:与医疗机构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