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监管

每经网首页 > 监管 > 正文

资本项开放步伐未停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容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1-24 20:23:49

1月22日,央行宣布,自2016年1月25日起,面向27家金融机构和注册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个自贸区的企业扩大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每经编辑|每经记者 万敏    

每经记者 万敏

近期汇率市场的动荡并未阻碍资本项开放的脚步。

1月22日,央行宣布,自2016年1月25日起,面向27家金融机构和注册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个自贸区的企业扩大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此前,仅上海自贸区试点了这种全口径的跨境融资管理,2015年2月12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

记者注意到,此次央行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四个自贸区和27家金融机构,并且"未来将择机在全国范围推行。"

提高境外资金利用效率

央行称,2015年2月上海自贸区开始试点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扩大试点的条件已经成熟。与之前的跨境融资管理政策相比,此次扩大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具有本外币管理一体化、逆周期调节、总量与结构调控并重等特点,规则统一、公开、透明、市场化,有利于拓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融资渠道,在审慎经营理念基础上提高跨境融资的自主性和境外资金利用效率,改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

分析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央行通知延续了上海自贸区本外币一体化考虑的跨境融资管理思路,将本币和外币、期限、表内和表外等因素综合考量,健全完善了统计和监管,也留有一定的灵活度。

央行称,人民银行可根据宏观调控需要设置和调节相关参数,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跨境融资进行逆周期调节,使跨境融资水平与宏观经济热度、整体偿债能力和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控制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此次27家试点金融机构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大行和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3家城商行、3家外资银行。

继续推动资本项开放

近期,央行在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打击人民币跨境投机套利行为方面频出重拳,即对境外机构存放境内人民币征收正常存款准备金率外,近期还有媒体报道称,商业银行得到央行有关部门的通知,要求"严控跨境资金池业务的净流出上限,任意时点净流出余额不得大于0"。

此外,媒体报道央行在鼓励流入方面也在政策上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例如,明确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人民币NRA账户可以从境外不同名收款;且正在拟订文件,将允许人民币NRA账户转存定期。显然央行有意调节在人民币出现较强贬值预期时带来的资本外流压力,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对资本项的管控。

但此次试点的扩容则显示央行并没有走回头路,而是相机而动的推动资本项开放。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企业加快偿还对外负债,人民币贷款利率下行也使得企业对外币融资的兴趣下降,此时扩大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的试点,体现了"逆周期"的特点。

日前外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2月银行结售汇逆差5765亿元,较上月逆差规模扩大2275亿元,其中代客结售汇逆差5683亿元,银行自身结售汇逆差82亿元。结合2015年12月的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规模下降来看,我国依然面临较大的资本流出压力。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国际因素来看,2015年12月,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尽管市场已对此充分预期,然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跨境资金仍带来较大冲击。从国内情况来看,在经济下行期,央行更重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分化,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上升,企业和居民进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容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