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市场

每经网首页 > 市场 > 正文

中国在英投资大增 靠买买买能赢得英国人的尊重?

邦地产 2015-10-26 11:10:39

中国已在英国面前显示出足够的国力之耀,而这个荣耀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上。但靠着买买买,“大买家”“大投资人”“债权人”,这些身份能让我们赢得英国人的尊重吗?

每经编辑 吴若凡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本文原载于邦地产微信公众号real-estate-circle)

英女皇:卡中堂,谈得怎样?

卡梅伦:回老佛爷,洋人要来给咱们修铁路了。

老佛爷:钱从哪来?

卡中堂:洋人带了四大洋行给咱借款。

老佛爷:洋人意欲何为?

卡中堂:洋人要求五口通商。

老佛爷:有啥附加条件?

卡中堂:洋人要求自由入境旅行,通商口岸开埠唐人街。

——1839年的4月19日,中英《伦敦条约》签署,从此大英帝国迈入半资本半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习大大访英后,网络上盛传的段子。

说到英国,国人心中未免有一个结、一段满清时期不堪回首的回忆。

但如今,从习大大访英受到的最高规格待遇,到习大大在英国的金融心脏“金融城”发表演讲(这一平方英里的土地管理着全球4万多亿美元的庞大资产,创造了英国GDP的3%,中国五大银行均已在此设立了分支,使伦敦成为除香港外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中国已在英国面前显示出足够的国力之耀。只不过,这个荣耀不是建立于武力,而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上。

靠着买买买,“大买家”“大投资人”“债权人”,这些身份能让我们赢得英国人的尊重吗?

国力变迁: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二流国家?!

首先,面对英国,其实国人大可扭转往日心态。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英国已不复19世纪全球最强大海洋国家“大英帝国”的盛况。

举一个例子,英国的金丝雀码头,在维多利亚时代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甚至可以被视为大英帝国的“骄傲”缩影,象征帝国的繁荣与进步。

英国《观察家报》就曾描述称:“6层仓库里,存放着来自巴西的橡胶、来自牙买加的白糖和来自锡兰的茶叶。作为西印度码头的一部分,金丝雀码头存放的是来自加纳利的水果。纵帆船和快速帆船疾驶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金斯敦、墨尔本和新加坡。这里曾是伦敦的加尔各答—它呈现出一派帝国城市的风光,这种风光兼具大都市与殖民地特色,既有英国风情,又有多民族韵味……”

但在上一轮经济危机中,金丝雀码头集团已自顾不暇,靠2009年中投公司(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的8.8亿英镑注资,才免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破产。一个多世纪以后,中国人成为了“伟大的”金丝雀码头的新东家。

就连《观察家报》也在上述文章中哀叹:“英国大企业和美国帝国主义金融巨头落户的码头区正沦为东方崛起的新兴力量的债务人。”

的确,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英国的全球影响力已持续下降。潮起潮落,历史和现实都迫使英国人开始转向自我检视,当代不少英国人已经开始适应英国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二流大国的国际地位。

但值得指出,“债务人”,这是英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力量的新态度,但这只是经济角度的态度转变,在政治上,双方尚非潜在的盟友或对手。

被看重的“中国钱袋子”

无疑,对于英国甚至整个欧洲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中国的“钱袋子”。但中国人对于“钱袋子”的标签,不能傲娇,国内的企业和财富人士,对于海外投资需要多加一双“审视”的眼睛。

先来看一组数据。

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长率高达111%,但在2009年降低至1.1%,而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因素是2008年的金融海啸。但小幅度下降之后,2012年至2013年间,投资额增长率立即恢复,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

2014年,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数据,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就回升至1028.9亿美元,中国企业对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企业进行直接海外投资。

其中,美国和日本是最大的两大投资目的地,其次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瑞士、德国、加拿大、韩国和新加坡也格外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投资金额名列前茅(根据《中国对外统计公报》)。在海外投资项目中,以投资金额为标准,采矿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排名前三。

如此大规模,但只是开始。很多机构与专家认为,中国未来的对外投资规模会更大。未来10年中,每年将有1570亿美元从中国流向欧洲,对美投资也将从2015年的1340亿美元增至2320亿美元(这是按照过去10年间中国对欧投资的复合增长率,直线外推计算的增长)。

“走出去”投资,我们得到什么,注意什么?

如此庞大的对外投资金额,影响因素甚广,但你可能想不到,这和一群人的摇旗呐喊也有关联。

一直以来,吴晓波等一类财经人士,都在鼓吹海外投资的种种好处:

比如,海外尽是些便宜的资产,也是抄底的时机;比如,欧洲的经济危机虽然会持续,但迟早会走出低迷;比如,在全球通货紧缩时期,最好把钱都花出去,才能保障财富安全;比如,要保持相对激进的理财的态度,才可以保证人民币的保值...

因而,近年来相当一部分的中国投资者,把投资目光由国内地产转向了海外物业,期待利用低处入局的优势,让他们在未来共享欧美经济回升的红利,博取更高投资收益。

因而在全球化的资产配置中,很多人到去美国买房子,去欧洲买铺子。就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一位中欧的校友收购了洛朗商学院所在地的物业,并以优惠价格出租给学院,从而使得学院得意轻资产运营。

邦爷并不反对投资海外,但提醒大家,真正想从全球化资产配置中获利,还是需要专业的公司帮你打理。

仲量联行就举例指出,最近美国非常著名的高端豪华住宅项目“曼哈顿广场一号”就得到了很多中国资产的青睐,但建议国人在进行此类投资时,要安排一些对冲性的产品,而这类产品最好有专业的意见指导。

另外,“走出去”的时候,风险防范也必不可少。

在来自东道国的各种不确定性中,最严重的就是政治风险。据统计,2005年-2014年,中国的120起“走出去”失败案例中,有25%系政治原因所致,其中有17%是在运营过程中受东道国政治动荡、领导人更迭等影响而遭受损失。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是法律风险。2015年1月26日,墨西哥联邦环境保护署以“触犯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规章及长期欠缴罚款”为由,全面叫停位于该国加勒比海边坎昆市郊的中资商城项目——“坎昆龙城”。

还有一个重要风险,是汇率风险。由于海外投资企业主要以外币进行结算,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贷的也都是外汇,所以当汇率波动较大时,会给企业带来汇率风险。

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邦爷的建议依然是,找到一个真正专业的帮手。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本文原载于邦地产微信公众号real-estate-circle) 英女皇:卡中堂,谈得怎样? 卡梅伦:回老佛爷,洋人要来给咱们修铁路了。 老佛爷:钱从哪来? 卡中堂:洋人带了四大洋行给咱借款。 老佛爷:洋人意欲何为? 卡中堂:洋人要求五口通商。 老佛爷:有啥附加条件? 卡中堂:洋人要求自由入境旅行,通商口岸开埠唐人街。 ——1839年的4月19日,中英《伦敦条约》签署,从此大英帝国迈入半资本半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习大大访英后,网络上盛传的段子。 说到英国,国人心中未免有一个结、一段满清时期不堪回首的回忆。 但如今,从习大大访英受到的最高规格待遇,到习大大在英国的金融心脏“金融城”发表演讲(这一平方英里的土地管理着全球4万多亿美元的庞大资产,创造了英国GDP的3%,中国五大银行均已在此设立了分支,使伦敦成为除香港外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中国已在英国面前显示出足够的国力之耀。只不过,这个荣耀不是建立于武力,而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上。 靠着买买买,“大买家”“大投资人”“债权人”,这些身份能让我们赢得英国人的尊重吗? 国力变迁: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二流国家?! 首先,面对英国,其实国人大可扭转往日心态。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英国已不复19世纪全球最强大海洋国家“大英帝国”的盛况。 举一个例子,英国的金丝雀码头,在维多利亚时代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甚至可以被视为大英帝国的“骄傲”缩影,象征帝国的繁荣与进步。 英国《观察家报》就曾描述称:“6层仓库里,存放着来自巴西的橡胶、来自牙买加的白糖和来自锡兰的茶叶。作为西印度码头的一部分,金丝雀码头存放的是来自加纳利的水果。纵帆船和快速帆船疾驶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金斯敦、墨尔本和新加坡。这里曾是伦敦的加尔各答—它呈现出一派帝国城市的风光,这种风光兼具大都市与殖民地特色,既有英国风情,又有多民族韵味……” 但在上一轮经济危机中,金丝雀码头集团已自顾不暇,靠2009年中投公司(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的8.8亿英镑注资,才免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破产。一个多世纪以后,中国人成为了“伟大的”金丝雀码头的新东家。 就连《观察家报》也在上述文章中哀叹:“英国大企业和美国帝国主义金融巨头落户的码头区正沦为东方崛起的新兴力量的债务人。” 的确,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英国的全球影响力已持续下降。潮起潮落,历史和现实都迫使英国人开始转向自我检视,当代不少英国人已经开始适应英国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二流大国的国际地位。 但值得指出,“债务人”,这是英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力量的新态度,但这只是经济角度的态度转变,在政治上,双方尚非潜在的盟友或对手。 被看重的“中国钱袋子” 无疑,对于英国甚至整个欧洲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中国的“钱袋子”。但中国人对于“钱袋子”的标签,不能傲娇,国内的企业和财富人士,对于海外投资需要多加一双“审视”的眼睛。 先来看一组数据。 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长率高达111%,但在2009年降低至1.1%,而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因素是2008年的金融海啸。但小幅度下降之后,2012年至2013年间,投资额增长率立即恢复,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 2014年,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数据,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就回升至1028.9亿美元,中国企业对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企业进行直接海外投资。 其中,美国和日本是最大的两大投资目的地,其次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瑞士、德国、加拿大、韩国和新加坡也格外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投资金额名列前茅(根据《中国对外统计公报》)。在海外投资项目中,以投资金额为标准,采矿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排名前三。 如此大规模,但只是开始。很多机构与专家认为,中国未来的对外投资规模会更大。未来10年中,每年将有1570亿美元从中国流向欧洲,对美投资也将从2015年的1340亿美元增至2320亿美元(这是按照过去10年间中国对欧投资的复合增长率,直线外推计算的增长)。 “走出去”投资,我们得到什么,注意什么? 如此庞大的对外投资金额,影响因素甚广,但你可能想不到,这和一群人的摇旗呐喊也有关联。 一直以来,吴晓波等一类财经人士,都在鼓吹海外投资的种种好处: 比如,海外尽是些便宜的资产,也是抄底的时机;比如,欧洲的经济危机虽然会持续,但迟早会走出低迷;比如,在全球通货紧缩时期,最好把钱都花出去,才能保障财富安全;比如,要保持相对激进的理财的态度,才可以保证人民币的保值... 因而,近年来相当一部分的中国投资者,把投资目光由国内地产转向了海外物业,期待利用低处入局的优势,让他们在未来共享欧美经济回升的红利,博取更高投资收益。 因而在全球化的资产配置中,很多人到去美国买房子,去欧洲买铺子。就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一位中欧的校友收购了洛朗商学院所在地的物业,并以优惠价格出租给学院,从而使得学院得意轻资产运营。 邦爷并不反对投资海外,但提醒大家,真正想从全球化资产配置中获利,还是需要专业的公司帮你打理。 仲量联行就举例指出,最近美国非常著名的高端豪华住宅项目“曼哈顿广场一号”就得到了很多中国资产的青睐,但建议国人在进行此类投资时,要安排一些对冲性的产品,而这类产品最好有专业的意见指导。 另外,“走出去”的时候,风险防范也必不可少。 在来自东道国的各种不确定性中,最严重的就是政治风险。据统计,2005年-2014年,中国的120起“走出去”失败案例中,有25%系政治原因所致,其中有17%是在运营过程中受东道国政治动荡、领导人更迭等影响而遭受损失。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是法律风险。2015年1月26日,墨西哥联邦环境保护署以“触犯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规章及长期欠缴罚款”为由,全面叫停位于该国加勒比海边坎昆市郊的中资商城项目——“坎昆龙城”。 还有一个重要风险,是汇率风险。由于海外投资企业主要以外币进行结算,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贷的也都是外汇,所以当汇率波动较大时,会给企业带来汇率风险。 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邦爷的建议依然是,找到一个真正专业的帮手。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