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部

每经网首页 > 全部 > 正文

专家怎么看:经济增长放缓仍属新常态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0-20 02:01:30

经济增长“破7”,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就前者而言,7%是中央定下的年底增长目标,这一指标可谓底线。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中国经济能够维持6.9%的中高速增长,“破7”也在意料之中。

每经编辑 张敬伟    

◎张敬伟

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三季度GDP同比增幅为6.9%。这一数据好于彭博预期的6.8%,但略低于前一季度的7%。

经济增长“破7”,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就前者而言,7%是中央定下的年底增长目标,这一指标可谓底线。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中国经济能够维持6.9%的中高速增长,“破7”也在意料之中。

各大机构之前的预测也说明了问题。除了彭博预期的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是6.8%,2016年的预期增长为6.3%。

10月8日,由世界银行(WBG)与IMF联合发布的《2015/2016全球监测报告:在人口变化时代实现发展目标》称,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14年的3.4%下降到3.1%,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球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的持续上升。

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在衰减,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两个市场的不景气。

国际市场方面,9月份美联储加息预期再次成空。美联储给出的理由是外部市场的不稳定,尤其是中国A股市场和汇市的动荡不安。这意味着,一方面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并不那么强劲,美联储对经济复苏缺乏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当美国将中国经济视为影响货币政策正常化的主因时,全球市场前景已经堪忧。毕竟,中美两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主引擎和主心骨,中美“双核”表现不佳,全球市场已无所依。

股市汇市形成的寒蝉效应是,全球股市还在动荡中,货币争相贬值也成为态势。加之日本和欧洲依然量化宽松,加大了中国出口压力,贸易引擎的力度持续疲弱中。

如果说出口压力拉低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进口两位数的下跌,则意味着中国需求的严重不足,也导致了全球性商品价格的下跌。中国经济和全球市场的不景气互为表里、相互印证。

中美两国已经意识到“双核”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货币政策调整上,两国都开始变得谨慎。美联储再次延时加息,中国则维持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相对稳定。

中国调结构的任务依然繁重。股市动荡之后,政策面变得小心谨慎,汇率市场化必须观照全球反应。

楼市去库存的压力加大,去年以来释放的政策红利,似乎并未改变三、四线城市的过剩压力。至于传统产业,不仅在去库存,而且在去产能。

调结构的压力也决定了政策面不可能通过既往大投资的方式实现稳增长。毕竟有前车之鉴,不能饮鸩止渴,因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注入的投资项目不再单纯着眼于眼下,而在于交通、水利、民生、城市基础建设等见效慢的项目上。

货币政策则注重稳步直接释放流动性(降息降准)和多种创新货币手段的运用。而且,政策面还要避免被外部市场和机构理解为中国式量化宽松——这将导致全球更加紊乱的货币战和贸易战。

因而,投资引擎在第三季度也疲惫乏力。

消费层面则喜忧参半。13亿中国人中只有3亿左右是中等收入水平人群,其消费又有相当比例转移到海外市场,造成服务贸易的逆差。因此,全民消费并未形成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足够支撑。“三驾马车”引擎动力均不足,中国经济能够维持6.8%的中高速增长,已经很不错了。何况,这一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处于7%的正常区间内。

中国经济也呈现出好苗头。一是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1.4%,比上半年49.5%高出近两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初见成效,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加快孕育。譬如网上零售额增长加速,1~9份增速在36%左右;1~9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经济增长 放缓 新常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