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人民日报:经济增量正处于走出底部的过程

人民日报 2015-10-12 17:00:35

在经济增速呈现“L”形平稳放缓的同时,我国经济增量已经走出了一个平缓的“U”形反弹趋势。

林丽鹂 许志峰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

都说下行压力大,中国经济究竟还能不能稳得住?

中国经济转眼进入第四季度,经济形势到底咋样?近五六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10%、9%、8%、7%……当前,这个下降通道是否已经接近或到达底部?未来的经济增速会呈现一种什么状态?

长期看中国经济已处在一个略微向下倾斜的“平底”中

“任何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经济增速换挡,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也需要换挡。但需要关注的是,这两年的下行速率已经明显放缓。”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从2012年到现在,中国经济增长运行的波动保持在7%—8%的窄幅区间内。看起来增速在下滑,但下滑是非常平缓的,也可以说长期来看已经处在一个“平底”之中。

“根据换挡的趋势来看,这个‘平底’可能是略微向下倾斜的‘L’形平底。”潘建成说。

如何判断经济增速底部是否形成?潘建成提出了动态均衡的分析方法:“中国经济就是在压力和动力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动态向前发展的,二者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当压力和动力的动态均衡在一段时间相对比较稳定,就应该说出现了经济底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经济放缓达到均衡点须满足三个条件:从需求侧看,投资增速要“软着陆”。从供给侧看,过剩产能要“出清”。从增长动力看,新动力要成主导。“目前,新的增长点正在不断涌现,但体量还不够大,满天繁星但无明月,新动力的增长尚不足以弥补旧动力的减弱。完成新老动力交替后,经济就均衡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则认为:“从2007年之后,经济增速的走势像一个不对称的‘W’,2008年、2009年是第一个底部,第二个底部出现后可能还需要过渡一下,当实现新兴部门全面发力、存量部门整合完毕时会开始呈现出新一轮中高速增长的雏形。”

增速探底结束后,中国经济将会如何运行?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V”字形的触底反弹,重回高速发展。对此,潘建成表示,国家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了换挡节奏的平稳、温和,实属不易。经济换挡期没必要追求高速增长,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理想的状态。

经济增量正处于走出底部的过程

今年十一黄金周,中国游客“爆买”日本,从某种角度证明口袋里不差钱。

进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如同破茧成蝶,既充满阵痛,又充满希望。在这一阶段,观察中国经济如果只盯着增速,难免失之偏颇。

“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经济增速的底部,却忽略了经济增量的底部。6年来经济增量正处于走出底部的过程,传递出经济走势的积极信号。”潘建成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这是在10万亿美元经济规模上的增长,增量巨大。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增量就不容小觑。

在经济增速呈现“L”形平稳放缓的同时,我国经济增量已经走出了一个平缓的“U”形反弹趋势。据测算,2010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是10.6%,按2014年不变价计算的增量是44700多亿元,2015年假定实现7%的增速,不变价增量是44500多亿元,为5年来最高,几乎与2010年10.6%的增速所对应的增量相当。

再仔细分析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7%的增速,我们能在总体增速的“平淡”之中,看到其背后让人充满希望的亮点。

经济结构更优,经济质量更高,百姓获得感更强。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的72%,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就业稳定扩大。同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评价经济发展,老百姓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潘建成认为要更理性、全面地看待经济发展,用更为综合的指标去衡量:实现从增速到增量、从数量到质量、从速度到效率、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科技创新的生发,互联网+传统行业的融合,中国经济增长蕴藏着无限潜力。

近期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有不少担心:中国经济会不会“断崖式”下跌、“硬着陆”?

潘建成说,看待经济风险,要有两个结合:

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经济发展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短期来看一些经济指标下滑或波动,并不影响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走势,所谓‘形有波动,势仍向好’。”

局部和全局相结合。“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出现较大波动,放在全国整体来看完全可控。绝对不能以点带面,对全国形势作出误判。”

“着力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中国经济不会‘断崖式下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判断。

黄益平分析,从基本面支撑看,中国经济有巨大的潜力和内在动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结构性改革源源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创业创新激发全体人民的无穷创造力;百姓生活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的巨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带动等,中国经济未来向好有基础、有条件、有动力。

从应对风险能力看,近几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央行没有超发货币,政府没有搞大规模强刺激,而是主要依靠改革增强经济活力,既稳定了形势,也为下一步调控留下了空间。“一旦经济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可能,我们有足够的调控工具可用。”潘建成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合理区间”也是动态调整的。“不同时期合理区间的上下限也应该有所变化。‘十二五’期间,增速保持7%—8%是合理的,‘十三五’期间,我认为6.5%—7.5%更合理一点。如果国际因素变化比较大,完全可以把上下限再平移0.5个百分点。”潘建成说。

“合理区间主要取决于我们能承受经济下行到什么地步。比如,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劳动力供给回落,那么即使经济增速低一点,就业也不会有问题,这个时候合理区间的下限就可以低一点。”刘元春说。来源:人民日报经济社会

责编 赵庆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中国经济 增量 增速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