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央行支付新规,让“互联网+”的前程堪忧?

每日经济新闻 2015-08-04 00:03:30

或许可以认为,随着新规的落地,实则在很大程度上毁掉了“互联网+”的发展前程。

每经编辑 郭施亮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郭施亮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7月31日,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细看规定,一份看似简单的《征求意见稿》,却似乎对“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充满了敌意。受此影响,本周一互联网板块出现大幅回调的走势,而深受冲击的相关股票,则出现了暴跌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份《征求意见稿》颁布之后,不少业内人士大呼“玩不下去了”,而广大消费者也纷纷表示“不理解”。那么,这样一份备受争议的《征求意见稿》,果真具备如此强悍的杀伤力吗?

事实上,从这一份《征求意见稿》中,我们可以看出诸多的“亮点”。其中包括对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第三方支付单个客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至于仅采用一类验证要素甚至不采用验证要素的,则单日累计金额不超过1000元。与此同时,亦有规定显示,除单笔金额不足200元的小额支付业务,以及公共事业费、税费缴纳等收款人固定并且定期发生的支付业务外,支付机构不得代替银行进行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等。

笔者认为,这样一份《征求意见稿》,实则离不开一个核心,即在互联网飞速崛起的时代下,这一趋势在不断削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动权。因此,在此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或以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为由,而采取的一种回收主动权的手段,试图重新确保其稳定市场的核心地位。

不可否认,在最近几年中,互联网的迅猛崛起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随着快捷支付等模式的深入人心,其潜在漏洞也遭到了不少不法分子的利用,从而给我们的支付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除此以外,对于第三方支付而言,在其爆发式发展的同时,实则已经背离其小额支付的本质。由此一来,既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又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不法机构创造出洗钱的渠道,为市场带来潜在的巨大风险。

规范这一行业的发展,本来属于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若过度规范,却容易演变为刻意扼杀。对此,或许可以认为,随着新规的落地,实则在很大程度上毁掉了“互联网+”的发展前程。

时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敏感时期。在这一敏感期内,社会的发展也急需保持高效率的运行姿态。

因此,在互联网发展全面开花的背景下,实则促进了社会的高效运行。而网上支付的便捷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快感,大幅提升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从而为大量的企业打开了盈利的瓶颈。

在此环境下,“互联网+”模式得以崛起,而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地冲击。这也直接倒逼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与转型,让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遗憾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稿》的颁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失落感。

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网上支付门槛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体验快感。随之而至的就是社会效率降低,传统金融机构垄断优势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则会给第三方支付机构带来沉重的打击,而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P2P等新兴发展模式,也会因通道成本的大幅提升,而陷入大洗牌的格局。

显然,在国内,一纸政策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换言之,对于多数企业,尤其是涉及“互联网+”概念的企业而言,基本处于“成也政策,败也政策”的尴尬局面。

笔者认为,行业规范固然重要,而提升用户资金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央行不能以“资金安全”为借口,而盲目采取过度的规范手段,进而剥夺了消费者的体验快感,大幅降低了行业的运作效率,甚至还要把创新扼杀掉!

由此可见,这一份《征求意见稿》并不能满足各方的真实需求,却有一种过度宠幸银行等金融机构,而盲目扼杀创新的意味。管理层在政策制定时确实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考虑问题,不该因“安全”而毁掉了“创新”。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每经网立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央行支付新规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