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市场

每经网首页 > 市场 > 正文

王菲被请去卖房了!这该是被挤爆的节奏啊...

邦地产 2015-06-23 15:06:45

近日,网上流传一张论坛热帖:王菲居然出现在某楼盘售楼中心,不是买房,而是卖房!

每经编辑 王婷婷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王婷婷 发自成都

 

一觉醒来,一想到整个6月都要找房,就心累。还好现在找房不算难~

掏出手机,打开APP,进入个人中心,我已经在“通州区”的位置保存了几个正在推特价的房子。

不过,这次我想找一个更漂亮的置业顾问。打开“置业顾问”界面,系统显示新上线了一名女顾问,看起来真像王菲~

不会把?点进她的页面,居然,真的是王菲!

我捂着颤抖激动的小心脏,飞奔到楼盘。还是去晚了!楼盘已经被挤爆了!各种买房的看房的卖房的...

楼盘经理倒是躲在后面笑得合不拢嘴。

后来,听说当天的这张图,也在网上传得很猛。

上面这个帖子已经在某论坛传翻了。

不过,邦小记打听了下才知道,王菲卖楼(和传她开户一样),都是网友PS,用Uber套路设想的未来买房的段子。

看来,这才是大家眼中“Uber进军房地产”的真正面貌啊~

明星兼职当中介或顾问、一键呼叫特价房、直接交易无代...WHY NOT?据说明天,万科就要Uber了!

其实,Uber给房地产的启示,还可以更多,更猛!

比如像下面这样…

推广:明星、大佬一起“造梦”

知道为什么Uber会有CEO、会有佟大为愿意去当司机么?

抛开炒作不说,对于他们,当Uber司机和平常人一样,只是顺便赚杯咖啡钱,但更重要的是,这玩意儿给他们乐趣,给他们另类的生活,以及一种梦幻的场景。

这靠的是什么?推广的技巧!

从“Uber”,这个词被给出了打车软件、约炮神器、兼职助手、八卦主角…N个定义,就说明Uber已经在推广效益上得了高分。

“你的老板和你的偶像都在当Uber司机”“Uber水陆空”“一键约炮高富帅”……当看到这些事,你的反应也许和邦地产一样:“这TM不是梦吧?!”

对,这就是梦,Uber给你的梦想成真一般的生活,你能不爽?而且此后一般第一件事是告诉亲友,你有多爽~

这是其实就是典型“洞察人性-营造话题-制造场景-争取共鸣-口碑传播”的节奏啊!

地产人完全可以学,而且可以学得更好,不是么?

之前包括绿城高管在内,已经尝试过Uber接送购房者。但如果他们把Uber的功能进一步发挥,是否可以让宋卫平这样的大boss也去当中介,是否也可以让王菲这样的大明星也去当售姐?

痛点:只玩小的

在中国,大量人群需要及时、便捷的交通服务,但即使全国出租车数量平均每年增加3%,依然常有供不应求的情况。问题的症结是,信息严重不对称,乘车需求和车辆服务,无法打通和相互覆盖。

Uber和滴滴、快的、一号专车等等打车软件,都找到了其中的“需求和痛点”,并由此快速铺开。

但不同的是,滴滴最先瞄准的是中国“出租车高份子钱”的缝隙入手,Uber则是在“美国思维”下,开发了中国的有车人群。

解决痛点、满足需求,是任何一个商业模式构建的基础之一,但Uber给予的启示则是:一个痛点也可以有N个切面,一个痛点也可以有N种解决方案,找准一个切面、构建一种模式,也能挖掘大空间。

致力于解决“房源真实性”,诞生了107间;瞄准年轻人群,诞生了爱直租;倾向短租痛点,诞生了“一月租”......按照Uber的思路,从更细化的需求和痛点出发,地产人能找到更多好模式。

运营:“精准匹配”

找到痛点后,Uber一直在做的,就是提供需求匹配模式有相对统一的高效解决方案,而且这一解决方案具备技术壁垒。

据说,Uber是存在一套非常细致的自动匹配算法的,如何将距离乘客最近的司机指定出去,如何在多项需求和多项服务同时存在时,设计最好的匹配选项,如何安排用户和司机的科学比例,而且随着具体情况调整比例……

这些都是Uber的核心技术,能减少类似滴滴打车前期出现的抢单、飞单等风险,达到匹配精细、及时。(P.S.现在Uber已经在美国大本营开发了“多人乘坐”,Uber家的算法是几何倍在进化啊~)

实话说,能学到这个,才是学到Uber的核心之一。

如果把Uber放入房地产领域,那这个产品应该是:“一切交易信息真实”;“房源信息由产品提供者(开发商、房东)直接发布”;“购房/租房服务,随叫随到、人性化、个性化”;“消费者需求能及时捕捉和展现”;“供需精确匹配”...

但现实是,行业基本还没有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产品,而且房地产(特别是中介)是个较难出现集成者的领域。

“专攻者”倒不少,近期号称“房地产Uber”的易屋之家,其创始人张弘就说,他们有一套更智能的算法。大概就是,通过搭载百万经纪人和房源的数据平台,向购房者推荐匹配房源,另外嫁接专车和GPS的功能。

据其介绍,易屋之家近一个月销售额已达1.6亿。地产小伙伴们,这就是第一桶金的风口啊。

运营:极度压缩中间项

“消灭中间的一切环节”,这是个老掉牙的电商口号,却永远不过时。

Uber和滴滴等软件一样,乘客能直接看到并联系到可乘车辆,意义不再革新传统出租车电台呼叫的模式,而是通过取消消费痛点和隔阂,创造消费诉求。

房地产领域,其实“无中介”的尝试早就有。无中间环节或极度压缩中间项,是爱屋吉屋等很多新近平台的口号,虽然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存在很多壁垒,特别是中介行业难以被动摇的格局(回想搜房、房多多遭“群殴”的场景),但不得不说,这个球即使是从擦边球开始,也值得打。

目前互联网房产中介平台如爱屋吉屋沪上市场占有率已在2%,搜房也在1.5%,而传统的链家、德祐、中原等中介的市场占有率在5%左右。短短几个月时间的结果,让人不禁问一句:这是谁的未来?谁知道...

地产人们,这个痛点还可深耕,还有肉吃,就看你如何找到这桶金的最佳切入口。

运营:“轻”才能“飞”

没有中介,不代表要成为中介。

相反,Uber的思路是,走“最轻”的路线,除了推广运营技术等维护平台层面的必要花费,它不承担任何更多的人员、服务成本:不买车、不租车、不雇过多人、不设门店...

Uber思路给地产人的启示则是“能轻则轻”,用最简便的方法赚钱。

目前行业内“小蜂e家”一类的平台将这一思路执行地很好。将散落在楼盘周边的“小蜜蜂”,成熟小区内外,熟悉区域环境和房源情况的大叔大妈,用一个平台整合,并且作为她们和购房者/租房者牵线的桥梁。

在其中,这个平台不设门店、不雇佣独立经纪人,极力缩减经营成本,腾挪更多利益(如补贴、提成比)壮大平台数据。

而且,这里面也使用了Uber给人“多身份”“多角色”的思路。很多时候,一种身份,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吸引力,一种资源...

例如上述小蜂e家,便是类似此种思路,利用天然信息优势,给完全不是房地产身份的人,赋予地产人的身份,合理利用它们的资源,而对于它们来说,这也是顺便而实惠的兼职。这其实就是将杠杆空间极大化,将资源配置极优化。

规则:巧设“障眼法”

其实Uber不仅靠技术取胜,它也很注意各种规则细节,从车型分类、惩罚分类、奖励分类都关乎用户微妙而敏感的使用感受和整个产品运营。

比如Uber在奖励上最典型的“补贴”。这确实是Uber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大利器,但在美国旧金山,Uber早前已宣布向部分司机收取20%-30%的佣金。

美国的今天,也许就是中国的明天。

很显然,“补贴”只是uber的障眼法,而且Uber的补贴其实是有上限的,以“带动司机多跑”为目的,这是前期打开局面的手榴弹,不能保持长久轰炸,但不得不说,这一招“快速迅猛”非常有效,特别是在前期。

地产人若要用Uber模式进入房地产营销环节,怎样提供直接面向客户的福利优惠,怎样向带客群体补贴;如何利用市场化的经济杠杆调节手段,制造平台/产品吸引力,积累客户量…这些都是可能引发高效益的规则细节。

 

(本文原载于”邦地产”微信公众平台real-estate-circle)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王菲 uber 房地产 牛市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