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赴德短期签证审发时间有望减至2天

2014-10-13 00:46:58

《纲要》要求双方在对等基础上,将短期签证审发时间缩短为48小时。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发自北京

当地时间10月10日晚,正在德国访问的李克强总理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时,共同发布了《中德合作规划纲要:共塑创新》(以下简称《纲要》)。

多达110条的 《纲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农业、工业、文明等,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影响颇大。

《纲要》要求双方在对等基础上,将短期签证审发时间缩短为48小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短期签证审发时间缩短,将促进中德、中欧人员旅游往来,促进中德在商贸、投资和旅游等领域合作与交流。并且,欧洲其他国家也有可能陆续跟进这一政策。

此外,《纲要》指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进程应由企业自行推进,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

德方将在华增设签证申请中心/

《纲要》要求,双方在对等基础上,以将短期签证审发时间缩短为48小时为目标,通过简化签证申请程序,加快签证审发时间,实施便利申请人的签证审发程序,增加多年有效和多次入境签证的发放,延长签证的停留期。

而在今年4月1日,欧洲委员发布欧盟新签证法规提案,简化中国等国民赴欧签证申请程序。根据新法规,“审批签证申请原则上不超过10个日历日”。

与4月相比,此后赴德短期签证审发时间有望更加缩减。这也是继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之后,又一欧洲国家推出的面向中国公民的签证便利化举措。

“中国的企业很困难,拿到签证要等很长时间。但是等签证拿到后,时间已经过了,会也开完了,要办的事情也办不成了,这就妨碍了双方的合作,所以,签证的放宽实际上是双方人员交流以及经济合作更上一层楼的一个必然要求。”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说。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4》称,2013年,中国人递交的欧洲国家的申根签证申请量近150万份,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居第三位。

戴学锋表示,赴德签证审发时间的缩短后,欧洲其他国家也有可能陆续跟进缩短签证时间。

《纲要》还提出,德方拟按现行模式在中国其他城市增设签证申请中心,以此扩大面向中国公民的签证服务,中方予以积极支持。双方将努力为未来实现中欧持外交护照人员免签创造条件。双方商定,将继续举行年度领事磋商,为解决签证和领事问题寻找建设性方案。

此外,此后赴德交流的机会也将增多。《纲要》提出,推动建立两国大中小学生的交流互访并着手建立长效交流机制,以丰富中德交流的内涵。增加向对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数量,建立高校间可持续合作,加强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

并且,《纲要》要求,修改和重新签订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便利两国人才自由流动。

中德两国建立“工业4.0”对话/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纲要》指出,中德两国开展“工业4.0”合作,建立“工业4.0”对话。加强两国企业集团及行业协会之间专业交流有利于深化合作。两国政府将为双方合作提供更为有利的框架条件和政策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李克强总理在访德时提“工业4.0”合作,意义重大。“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现在很重要的就是运用先进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使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上升成为一个制造强国。”

邬贺铨表示,高层要求中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解决过去过多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依赖资本、市场,以及能源资源的消耗转变为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办法,就是利用信息技术。

而这其中,“工业4.0”是最符合中国的战略,能够促进中国先进技术的发展。

并且,邬贺铨强调,“工业4.0”合作利于中德双方。

邬贺铨表示,德国需要同中国进行更进一步的、更广泛的贸易合作。“工业4.0”的切入,使德国能够向中国传递先进的理念及技术支持,并且中国为德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使其先进的装备、技术,能通过合作出口到中国来。

《纲要》指出,双方将继续加强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的现有合作,致力于开展更具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合作。双方一致决定更多关注未来领域,如电动汽车、高能效智慧能源控制/智慧家居、供水及污水处理。

对此,邬贺铨解释说,德国的绿色能源发展较好,如光伏的应用,在德国都是比较普及的。并且,德国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也是卓有成效,这也正是中国所需要的。这些中德双方关注的未来领域,不仅是技术对国家的经济的支持,也利于改善民生。

此外,《纲要》共纳入200多项具体合作倡议、项目和举措,涵盖中德合作20多个细分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表示,《纲要》系统、全面地规划了两国未来5至10年各领域合作,体现出中德合作领域广、程度深、成果实的特点。

“这个《纲要》的重点是集中在创新领域里面。”梅兆荣说。

例如,《纲要》中,开展研发领域合作作为中德创新合作的首批重点领域,深化中德交通领域创新合作首次成为中德政府磋商重要议题,《纲要》表示双方将就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开展合作,共同寻求应对老龄化等本国和全球性问题的创新措施等。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