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金融精选

每经网首页 > 金融精选 > 正文

美国金融海啸6周年祭

上海证券报 2014-09-15 13:59:43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6年前的今天,当时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引爆了全球金融海啸。经过6年整的生死轮回,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早几天发布了一份自危机以来最令大多数媒体兴奋的一次财报,称未来10年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将比4月时的预期低4000亿美元以上。

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未来利率水平也将下降,利息支出因而将减少。美国的评论家终于等到了感觉良好的时刻。他们据此纷纷声称,美国联邦政府不断上升的债务已得到控制,政府赤字问题已不再是严峻难耐了。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预期成本将继续下降。可是,有两个事实可能会延缓他们宣布赢得这场赤字战争“胜利”而消磨世人关注的耐力。

第一个事实,早在今年5月美国政府债务总额已触及14.29万亿美元法定上限,处于美国200年来历史最高位——美国2013年GDP总额为15.73万亿美元,与国债累计几乎相同。据悉,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美国GDP的74%,除了二战前后的7年,这是该比率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为106%,但随后快速下降,原因是低利率、低通胀以及维持了二、三十年的强劲经济增长。如今世人只能盼望着这样的经济发展势头能在未来一定时期再次出现(希望能有7至10年的延续)。

但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占GDP比率预期不会下降。未来的十年内,是美国危机后的新经济增长期,这个数字预计将缓慢上升。在“经济大衰退”的2008年至2013年之前,就算布什政府大幅度空前的减税,增加社会福利,提高国内支出并扩大军事行动规模,那时的联邦政府债务占GDP比率也只有现在的一半。特别奇怪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许多人都认为美国负担不了小布什总统的开支计划。如今,在政府债务占GDP比率进一步增长之际,这些人却觉得反而没什么可担心后怕的了。不知这遵循的是什么逻辑?

然而,就像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所提醒的那样,赤字增多会挤占投资空间,降低经济增长率,降低美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致美国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更加分化。实际上,政府债务占GDP比率超过70%的国家少之又少,美国之外,恐怕只有日本。截至2013年12月底,日本包括国债、借款和政府短期证券在内的国家债务余额高达1017.95万亿日元(约合9.95万亿美元),而日本2013年DGP为5.81万亿美元。日本债务接近DGP200%水平,人均负债额约900万日元。无论是以往还是现在,如此高的政府债务都是“国家竞争力”的致命伤。

 第二个事实,美国目前预测的赤字水平可能会让美国人无端地产生自满情绪,原因是这样的预期既暗含了经济好转,还体现了政府支出和收入改善的趋势。在美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的基准情景中,今后5年到10年内,美国政府赤字再增长占GDP的比率基本上都将保持在3%以下,随后略有上升。鉴于国债的大比率是美国200多年经济发展的常态,这可能使人产生误解。事实上,按经济形势调整后,政府赤字实际上会变大。正如国会预算办公室和其他机构预计的那样,今后几年美国经济将继续处于长期缓慢复苏状态,差不多要到2018年才会接近充分就业水平。随着税收逐渐增多,失业救济等支出项目不断减少,经济好转将自动降低赤字。为区分经济的作用和政策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应剔除周期性因素的赤字,以消除经济周期的影响,这才能更有意义地观察赤字情况——美国每次经济危机后的新一轮周期性增长。

因此,也有分析认为,今后十年美国政府赤字将急剧上升,今明两年将占GDP的1.5%左右,随后几年这个比例将超过3.5%。在更为现实的财政环境下,随后几年的政府赤字占GDP的比率将达到约3.8%。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赤字占GDP的比率达到3.5%,是个严重问题——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点。当时,决策者认为赤字致使布什总统违背了他的“仔细听着,我不会增加税收”这一承诺,并促使国会通过了一揽子削减赤字措施,还推行了重大预算改革。目前是美国历史上税率最低的时期。

现在最重要的是设法加快经济的复苏步伐,财政情况不应该妨碍基于这些原则的调整。在过去几年中,对赤字的预期不断下降,遭遇了太多不确定性。显然,美国联邦政府不断上升的债务已得到控制的预估不免过于乐观了,真要赢得债务战争胜利,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用合适的方法在合适的时候通过选择财政政策来争取很多东西。

经历了6年前那场祸殃了全球四分之三人的金融海啸后,积聚当今全球最多精英和最大财富、最大知识实践和人才储备的美国,有责任从这场人类历史的大灾难中总结教训并找到进化的出口和继续进步的方向。倘能如此,世人才会相信:身为金融海啸发源地的美国这次财报没有再上演自欺欺人的老把戏,危机这一页真的已经翻了过去,美国经济正在驶入新的轨道。

(作者系独立经济学家,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

责编 杨栋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