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互联网金融监管亟待建立黑名单制度

2014-08-18 00:36:22

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低、违规成本低、亟待建立像国外一样的行业黑名单制度。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发自成都

互联网金融犹如脱缰野马,纵横驰骋,给出的超高收益率令广大投资者心动,甚至狂热追捧。互联网金融看起来总是很美好,但P2P网贷跑路等事件揭开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8月16日下午,被誉为“中国小额贷款之父”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教授受邀现身 “2014中国经济年中巡回论坛暨华润商业论坛”现场,他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颇有心得,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论坛座无虚席。

对于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杜晓山表示,目前行业发展虽好,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市场上的机构良莠不齐,风险隐患凸显等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和根据业态的特殊性适当监管。其中,行业准入门槛低、违规成本低、亟待建立像国外一样的行业黑名单制度。

互联网金融并购潮来袭

2013年,被业内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去年6月,银行出现的“钱荒”事件俨然成了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增长的催化剂。阿里旗下的余额宝以低门槛和高于银行收益率迅速走红,与之捆绑的天弘基金规模也呈翻倍增长。传统金融机构感到压力,担忧“宝宝”军团会釜底抽薪,于是展开狙击。

当前,互联网理财市场真正进入“战国”时代。根据杜晓山的研究,目前互联网金融已发展出了多种业态,包括第三方支付 (含移动支付)、P2P网贷、众筹、线上理财、垂直搜索等。

“从这些表现形态来看,目前表现最好的是第三方支付和货币基金。”杜晓山表示,在253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中,有97家提供互联网支付,2013年处理第三方支付153.38亿笔,金额9.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06%和48.57%。截至今年3月,余额宝用户达8100万户,聚资5413亿元,一季度为用户创收57亿元。

相较于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率,不动产尤其是商业地产仍处在价值洼地。持有型商业地产的稳定租金收益率,也是其他投资品种难以取代的。7月19日,华润置地启动成都首届商业房交会以来,开幕两周已狂揽7亿元,包括华润中心、华润广场、华润凯旋天地和华润熙悦广场等九大地标型商业项目为此次论坛搭建起了广阔平台。

反观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版图迅猛扩张,再次凸显了新型金融力量的蓬勃生机。不过,原来部分互联网金融违规案件,因处于金融业边缘地带不曾被纳入监管范畴,但随着这股力量不断壮大,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监管层重视。

杜晓山透露,2013年有75家以上的互联网金融基金跑路,而今年截至5月份,已有40多家跑路。据其判断,这一现象大概会持续到2016年,行业出现兼并重组和洗牌是毫无争议的。

谈到互联网金融行业洗牌,杜晓山认为,目前最大的因素是要看出台的规则宽严程度,未来那些发展历史较长、经验较为丰富以及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发展空间更大,但那些中小型、资金实力弱、人员素质不强及专业水平不高的企业逐步会被淘汰掉,最终形成若干家大机构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但也会有一些中小型机构继续存在。

亟待建立黑名单制度

随着P2P网贷频现跑路以及互联网金融违规案件频发,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呼声甚高。

针对P2P网贷平台的规范,杜晓山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规范,首先是搞资金池,网贷平台将借贷需求做成理财产品,使放贷人资金进入平台账户产生资金池;其次,部分P2P平台经营者未尽核查之职,默许借款人在平台上发布众多虚假借款信息;最后,个别P2P平台经营者发布虚假信息集资,以借新换旧模式,将资金为其所用。

目前,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违规成本太低。从业者即使出现了违规行为被相关公司开除了,但其仍能很轻松地进入另一家公司。杜晓山表示,国内互联网金融虽与国外发展同步,但国内相关监管没有跟上,而国外有行业准入黑名单制度,处罚力度很大,违规成本也很高。

前不久,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刘张君表示,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业态,在鼓励其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明确四条边界:一是要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二是要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三是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在当前整个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上,学界和业界仍然存在一定争议,主要是担忧互联网金融监管和创新会对立起来,如何以合理的方式既能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又不会抑制其创新潜力,这成为解决争议的核心。

杜晓山强调说,金融系和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应纳入到统一的金融规则中来,留出创新空间。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修改现有法规,制订新法规,形成包容互联网金融的特性法规体系等。“防范风险要有一个创新余地,作为监管者取得两者的平衡是不容易的,但绝不能监管缺位,还是希望监管政策出台时间早一点。”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