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部

每经网首页 > 全部 > 正文

蔡恩泽:耶伦 原来鸽身鹰嘴

上海证券报 2014-03-25 09:43:14

耶伦这次不仅给出了美联储退出QE3较为明确的政策取向,而且也给出了升息的时间表。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美联储新主席珍妮特.耶伦的办事风格果然与两位前任大不同。

在3月20日上任后首次新闻发布会上耶伦直言,QE将在今年秋季结束,还暗示明年春季开始加息,这比市场预计的明年秋季加息要早。此言一出,舆论哗然,金融市场也立马“发抖”,美股、美债、黄金应声下跌。本该笼统表述的地方,耶伦却说得如此具体直白。于是不少分析人士评析认为,这是耶伦出错的地方。比如摩根大通首席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Feroli评价耶伦这次表现时提到了刚离任的伯南克:这位美髯公太知道该如何避免清晰明了地表达了,所以总是故意让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声明的言辞含糊不清。

也许,与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老谋深算、胸有城府相比,新官上任的耶伦,还真的有点稚嫩。追溯伯南克在以往美国经济关键时间节点的表态,多见闪烁其词,令人捉摸不透。

2012年8月31日,伯南克在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讲话,未能对新一轮量化宽松(QE3)明确表态,只是老调重弹,让原本十分期待QE3的市场瞬间变得悲观起来,国际金价因此在4分钟内大跌1%。当初QE1、QE2推出时,伯南克是在央行年会上当场宣布的。

此后,伯南克一直在模糊美联储的政策基调。他表示,美国经济正在逐渐好转,但美联储不会受制于与退出经济刺激政策有关的任何时间表。全球投资者都在盯紧着伯南克的嘴巴,只要他说出“退出”两字,全球资本市场将面临一场资本转移的飓风。而他这种模棱两可的言辞,让市场的期待亦悲亦喜。

所以,尽管伯南克在应对美国金融危机中有不凡的表现,但由于在QE3问题上表态总是避重就轻,让世人难以捉摸,以致留下了有点“滑头”的形象,在履职期满、快要“下课”的当儿,他很想保持鸽派的形象,也想给其继承人耶伦留下精神遗产,按他鸽派的路线走下去。某种程度上说,伯南克这个目的达到了。在耶伦上任之前,世人皆以鸽派人物视之。

在担任旧金山联储主席6年之后,耶伦于2010年出任美联储副主席。作为美联储“二把手”,耶伦与伯南克配合默契,参与制定了这几年来的重要货币刺激政策。她领导了美联储内部沟通策略小组,是美联储“前瞻指引”这一非常规政策背后的设计师。耶伦相信,这种宽松货币政策承诺的本身也会支持消费、提振就业率以及帮助经济复苏。

金融危机暴发后,耶伦强烈支持伯南克的一系列大胆促进复苏经济、降低失业率的措施。她曾表示,美联储的职责绝不仅仅局限在稳定物价、控制通胀上。过去两年来,尽管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耶伦认为高失业率将持续存在,这使得经济增速持续低于潜在增长率,经济面临的通缩风险大于通胀风险。

作为副主席和美联储内部“政策鸽派”代表,耶伦始终站在伯南克一边,全力支持美联储5年来先后推出的三轮量化宽松,因而,世人总以为耶伦执掌美联储后会萧规曹行,再加请神容易送神难,美联储最快也要在明年才会退出QE3。虽然美联储虽已宣布逐步退出QE,但从近期情况看,仍处高位态势且下行缓慢的失业率,可能演变成长期结构性失业,这会制约耶伦进一步退出QE的时间节点、节奏和力度。而温和的通胀和已上升的长债利率,也要求放缓QE退出的步伐。更何况,在美国债务上限和财政预算问题上驴象两党之争对经济的冲击,都可能迫使耶伦采取更加温和的退出机制,以抵消对增长放缓的压力。

未料,耶伦此次对QE3的态度竟如此坚决:半年后,QE3将全面退出。温柔的鸽子露出了鹰的嘴巴,难怪市场分析人士人大惊失色。于是,又有人说,耶伦在美联储“潜伏”了三年,今次才是鹰派本色渐现。她原本就是一只强悍的老鹰。要知道,美联储向来男权当道,作为女性,耶伦既已登上主席宝座,就不能不以强硬的做派为自己加分,才能在男权霸道的美联储中坐稳这把交椅。这么看来,一改格林斯潘、伯南克的“故弄玄虚”的噱头,耶伦是有意要重塑美联储的形象了。

当然,在半年时间内,QE3完全退出市场,耶伦这么说显然是有把握的。只是还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全球各方投资人要赶紧改变思维模式了,对由此可能给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要有足够的估计,尽快采取应对之策。

耶伦这次不仅给出了美联储退出QE3较为明确的政策取向,而且也给出了升息的时间表。这种直率的言论,不仅极大冲击了全球外汇市场,也给国际金融市场中期的前景带来了新的变数。分析人士认为,此前美元中期走弱的格局已被打破,正在确立新的中期上涨空间。如此一来,贵金属的中期前景正迅速恶化,全球股市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市会因为担心资本外流以及本币贬值而出现较大波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类似上世纪90年时代那样的大跌行情。

平心而论,耶伦直率的言谈,到底要比以往美联储含糊的政策导向要好,再怎么说,眼前世界经济的明朗化,总是更有利于各国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变应变,争取全球经济向好。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责编 邬晓丹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