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

每经网首页 > 评论 > 正文

金融混业加速考验财富管理水平

每日经济新闻 2014-01-16 01:25:15

各类金融机构会走向混业和综合化经营,会让分业的单一业态变得越来越模糊。

每经编辑 苏培科     

◎苏培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对于目前热闹非凡的中国金融业,看似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如果用历史的手法来梳理,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未来几年中国金融业可能不会再有清晰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分业框架,各类金融机构会走向混业和综合化经营,会让分业的单一业态变得越来越模糊,各类业务会交叉和跨界,尤其互联网金融的介入,传统金融业可能会发生很多所谓的金融创新,但这种“创新”毕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加速资源的配置,使用不当就会伤及本体,搞不好还会带来系统性风险。

金融脱媒大势所趋

以中国银行业为例,从热衷于非银金融子公司的牌照布局,再到泛资管对银行的开闸,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步伐正在加速。自从2006年银行综合化经营试点放开之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布局非银金融机构,布局金融全牌照,形成金融控股集团或银行控股集团,银行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银行。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业务正呈现综合化趋势,银行理财业务的规模迅速崛起,从职业“裸申专业户”到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规避监管的通道业务或者表外业务,都是银行在自行推动金融脱媒,短期之内银行肯定会获得相应业务所带来的超额收益,但活期储蓄一旦大部分转成理财产品,这将对期限错配不合理的银行带来巨大的挑战,现在银行手里还有大量廉价的活期储蓄可以任意折腾,但如果中国的理财市场发达之后,各财富管理机构树立起了信托责任和公信力,人们就不会再继续忍受0.35%的活期储蓄利率,现在很多货币市场基金纷纷抛出活期储蓄利率数十倍的广告,金融脱媒是大势所趋,这确实要求银行需要及时转变经营思路,及早拓展新的盈利空间,但更进一步要求银行要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否则利率市场化和活期储蓄流失会对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带来巨大的麻烦。

现在,银行启动资管计划试点和债券直接融资,从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基合作等泛资管的通道业务迈入财富管理领域,这对信托、证券等依靠通道业务膨胀起来的资产管理规模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搞不好就会像“针扎破的气球”那样骤然缩小,毕竟信托、证券等资管规模的泡泡是由银行吹起来的,银行釜底抽薪自己去玩,信托、证券、基金等资产机构只能通过自己的专业财富管理能力来吸引资金,否则就会在未来的财富管理时代非常尴尬。

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金融混业化经营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脱媒将会加速,各种各样的财富管理机构和各种期限结构的金融理财产品将会涌现,中国百万亿元存款将面临期限转换和信用转换,财富管理大幕将会正式拉开。

不过,储蓄转移、金融脱媒是有先后顺序的,比如活期存款会最先转换为货币市场类和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随着市场风险意识的培育,各类期限的存款会逐渐转向相对高收益的中长期产品,一般银行理财产品吸纳和提供的都是短期资金,很难发行货币市场之外的产品,而公募基金、券商、信托等又可以提供中长期投资的产品,保险则可以提供更长期限的产品,理论上各类金融机构都有优势可言,完全可以差异化竞争,但随着金融混业化的发展,资金结构差异化配置将很有可能在同一家机构展开,这样单一类的行业优势就变得不明显,将会迫使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互相渗透、相互介入,金融业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加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体系就一定是未来财富管理战争中的赢家,一旦银行牌照彻底放开,任何有实力、符合银监会行政许可办法和符合核心监管原则的企业机构都可以设立银行,对银行业本身而言也是一个竞争。当然,银行自己玩资管就意味着将表外业务移至表内,经营起来要全盘权衡,而且要直接面对经营损益和刚性兑付的风险,如果没有银行信誉作担保,银行储户还放不放心让银行帮助自己理财?银行与信托、证券、基金等财富管理机构相比优势又在哪里?银行与非银机构的业务边界越来越模糊后风险管理能不能跟得上?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框架能不能适应金融混业和各金融机构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如果银行没有做好承接大规模资金管理的准备,金融脱媒必将出现资金分流,以余额宝为例,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其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规模超过了1853亿元,余额宝快速颠覆了传统的货币式基金和财富管理模式,但这也未必意味着支付宝在未来能够一统天下,毕竟中国百万亿元财富管理的革命才刚刚开始,这需要中国出现更多有专业管理能力、有特点和有信托责任的财富管理机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较高的收益将决定未来的格局,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注定没有出路。

金融混业的机遇和风险

中国金融业在未来出现混业“混战”也并非新鲜事,从国际金融业从混业——分业——混业的发展先后经历来看,无论是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这种金融制度本身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金融发展内在要求,在当时的语境下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每个阶段都会带来金融生态的变化,除了金融机构发展格局和经营行为的变化,金融监管、投资行为、投资策略和财富配置方式都得与时俱进。

从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经验来看,金融混业需要混业监管相配合,金融混业之后都会有大的危机出现,这提醒我们金融混业经营的步伐不能迈得太快,我们的金融监管框架需要尽快改革和完善。随着金融控股集团的不断出现,金融机构混业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我们继续沿用分业监管,除了监管覆盖不足,各种交叉性的金融产品会让金融系统性风险进一步扩散,这不利于金融安全。尤其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涉及多个金融领域、业务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于是风险变得更加分散和难以监控,传统的分业监管体制往往难以对金融集团的总体风险进行有效监管。因此,中国建立统一、协调的金融混业监管框架迫在眉睫。

中国金融业混业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各类期限、各类结构和跨境配置的金融产品将不断涌现,股市将不再是单一的投资场所,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和角逐也必将催生财富管理的机构时代,市场博弈和竞争将更加激烈,散户“小米加步枪”将很难适应未来资产配置多元化的战争,要么尽快学习进步,具备独立判断能力,适应资产配置的多空策略,要么学会放手和委托,尽早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金融产品和符合自己风险管理偏好的金融机构,否则追涨杀跌和盲目跟风在未来“海陆空”时代会非常的悲惨。

2014年中国金融混业化发展一定会出现加速,这对各金融机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风险,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严格控制经营风险,避免提前倒下和错失中国财富管理的黄金时代。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