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讯

每经网首页 > 商讯 > 正文

农业科技转换缺乏平台 杨凌仍需国家“输血”

2013-12-31 01:13:20

每经记者 张静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静 发自西安    

每经记者 张静 发自西安

事实上,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应用效率低,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软肋。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将重点关注农业现代化,着力解决我国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成立已有16年,考察其成立以来在现代农业示范方面所做的工作和遭遇的困窘,具有现实和典型意义。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我国农业产业化以及杨凌示范区相关问题,采访了长期关注研究农业经济的学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征兵。

农业科技转换效率低

NBD:为什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转换效率低,农业难以产业化?

王征兵: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比较低,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很多农户经营规模比较小,一般平均每户大概5~6亩或7~8亩地,从全国来看,人均耕地面积大概为1.2亩~1.3亩地,因为经营规模很小,农户感觉科学技术的影响并不大。

第二个原因在于,我们没有一个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导致我国农业科技转换效率不高。

NBD:事实上,除了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转换效率低,农业经营效益似乎也不高?

王征兵:对,这也与规模有关。某位专家曾写的研究报告提到,美国农民种一亩小麦的平均收益是70元,而陕西农民一亩小麦的收益要比美国农民的收益高出4倍,但是陕西农民为什么收入更低,这就相差到了规模上,美国农民种小麦的面积能达到上万亩,而我们国家的种植规模太小。

第二个原因是农民在经营方面积极性不高,种粮对于很多农民而言,只是附带性的收入,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靠打工,种地收入不如打工收入。所以,很多农民认为,种地不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不愿意在农业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土地效率不高。

第三是很多农民没有掌握农产品营销的技巧和方法,商品分多种档次,但农产品就没有那么多,实际上农产品也应该拉开差距,根据收入和需求的不同,去生产相应不同档次的产品,但现在农民一般没有品牌意识。

杨凌仍需国家“输血”

NBD:杨凌示范发展整体情况怎么样?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示范区,您对其在现代农业示范方面的评价是什么?

王征兵:杨凌示范区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它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比如在小麦、玉米、油菜方面研究出了许多优良的品种,通过优良品种我们辐射到了全国。二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示范区在省内设立了十几个农业示范站,通过示范站培育优良的品种和新的栽培技术,并可以做相应的样本推广,可以让农民去模仿。比如在白水县有苹果试验站,在西乡有茶叶基地,在周至有猕猴桃农业示范基地,这些对于杨凌农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还有一个是已举办了20届的农高会,通过杨凌农高会,各种科研成果得以展示。但是杨凌示范区虽然在农业示范推广上作用显著,但是与社会的需求,国家的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

NBD:对于以上困境,杨凌示范区如何破题?

王征兵:国家要认识到农业科技和工业科技的不同特点,杨凌示范区是省部共建,希望国家和省里能够给示范区更多的支持。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截然不同,工业技术很容易转换,企业家对此很感兴趣,它很快能够自我造血,政府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钱,但农业就不一样。

这几年杨凌示范区的投入有所减弱,但因为杨凌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全国没有第二个样本可循。所以需要国家来扶植,多投入资金。

科技转换平台欠缺

NBD:据了解,杨凌示范区成立16年来亦遇到诸多困境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王征兵:我们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企业家,应该通过他们和专家合作去推广新技术。此外,在推广方面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国内建立这么多农业示范站,但示范站存在资金如何支撑的问题,前期学校可以投入,但难以长期维护。

第三个方面,我们缺少科技转换、供需衔接的一个平台。比如许多农民反映,需要一些科研技术,没有一个相应的接洽平台和信息对接的平台。

NBD:您刚提到农业示范站存在资金问题,具体是指什么?除此之外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征兵:现在示范站基本上还是靠示范区和大学本身资金投入,多数示范站自身造血功能不强,但一直依靠地方财政学校支持,长期也不现实。

除此之外,有农民反映,示范站的技术大多太高端了,虽能改变农民的观念,但实际应用性不强,农民希望能够有一些他们能够模仿的东西。还有一个是农业示范站这样的样本还不够多,不够集中,作为农业示范区,应该让外来借鉴者能看到一些专业化的展示样本。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