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流动性紧缺是一种结构性问题

2013-06-20 01:21:59

对于央行来说,目前更重要的并不是降准降息,而是要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目标更多地倾向于中小微企业,使经济结构底部出现活力。

每经编辑 周俊生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周俊生

近期,我国5月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公布,多项数据表现不佳。与此同时,市场资金趋紧的利空消息也不断传出。种种迹象表明,市场上流动性已经十分紧张,市场缺钱!

流动性紧张,导致宏观经济数据低于预期。令不少人担忧的是,这种经济增速下降的趋势在短期内仍将延续下去,因此,不少投行已经修订了中国今年上半年乃至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经济增速放缓,这肯定不是好事。因此,最近几天,随着5月经济数据的公布,市场上关于降准和降息的呼声也高了起来,甚至出现了四大行要求央行降准的传闻。降准是为了让银行获得更多的信贷 “头寸”,向市场释放出更多的流动性,而降息则可以让企业减轻信贷成本。如果资金面能因为降准降息而改变目前的紧张状况趋于宽松,那么经济运行等于获得了润滑剂,未来的经济数据就能够修好。而5月CPI同比涨幅仅为2.1%,这表明通胀压力几乎已经不存在,因此目前由央行操作降准降息似乎已到时候。

不能说这种分析没有一点道理。但是,这种说法更多的是基于以往中国频繁使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而得出的经验。中国保持了多年的GDP高速增长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骄傲,而这种增长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政府支持的投资扩张,这种投资扩张又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的支持。因此,伴随着中国GDP高增长的是中国货币发行的严重超标,它的一个直接的结果是使人民币在国内和国际出现了“分裂”。在国内,超发的人民币使其不断贬值,民众收入水平处于实际的下降通道之中;但是,人民币在国际上与美元等货币相比较又出现了升值,尤其是当美国启动量化宽松政策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使中国企业的出口生意无法正常地进行下去。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的最近几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处于宽松状态,这虽然使中国保持了经济增速的继续上升,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地摆脱了金融危机的侵袭,但是,在宽松货币政策之下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左冲右突,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通货膨胀的不断发作,今天,CPI水平虽然回落到了比较正常的状态,但是,物价水平与危机爆发前的5年前相比,已经上了不止一个台阶。很显然,中国以货币超发、投资扩张带来的经济高增长在短期看上去很辉煌,但它只是将问题像击鼓传花般往后传。目前的中国正在承受这种“击鼓传花”所带来的痛苦,这是为以往追求高增长模式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实,中国政府对这种以货币超发支撑下的GDP高增长模式一直是有所警惕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为此提出了经济转型的目标。但是,以往的教训是,只要经济指标稍有回落,政府马上就坐不住了,再一次运用投资扩张的手段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转型的目标经常半途而废。今天,中国又一次处于这样的十字路口,降准降息的呼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冷静地分析,目前的流动性紧缺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结构性问题,央企等并不缺钱,只要看看他们在各地的土地拍卖市场上争当“地王”的情景就明白了。真正缺钱的是那种处于经济结构底部的民营中小微企业,但是他们从来不是四大行信贷投放的考虑对象,即使降准降息了,这些中小微企业还是很难从中得到实惠,这在以往几次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因此,对于央行来说,目前更重要的并不是降准降息,而是要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目标更多地倾向于中小微企业,使经济结构底部出现活力。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即使经济数据有所下降,但经济运行就仍能保持健康状态。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