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基金子公司“冰火两重天”差异化及人才战略成重心

2013-06-17 01:06:29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瑞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王瑞 发自北京

30家基金公司子公司的陆续成立以及专户子公司业务的放开,显然为基金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而众多基金公司将重心转移至子公司,令这一阵地的搏杀已现刀光剑影。

如何在这一崭新的领域杀出一条血路?这正是各家基金子公司抠破脑袋在思考的问题。

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对这一快速发展的市场进行了调查。

股东背景致境况迥异/

背靠强大的股东,子公司的日子自然好过;但是,背景弱的公司则注定要多遭遇些磨难。“冰火两重天”或许正是当前基金公司子公司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据记者了解,目前日子过得相对滋润的多为银行系和大型基金公司子公司,而那些缺乏股东支持的基金子公司则显得步履蹒跚。

当前,子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银基合作、房地产信托等通道业务。

对于某些大型银行系基金子公司而言,因得到银行的大力关照,短期理财业务、通道业务统统被揽至其基金子公司。

某银行系子公司总经理直言,正是因为出身银行系,在项目来源和产品销售上占有优势。“公司当前基本什么都做,比较分散,但未来会根据银行的特点做一些特定的项目。日后会进一步提高投资能力,在行业选择、风控、收益等方面做努力。”

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的子公司也做得有声有色,凭借自身的品牌和超前的战略,项目接连不断,“项目多得要排队,因此审批很严,堪比银行啊!”相关人士感叹道。

然而,对于那些没有靠山的小公司而言,不得不积极奔跑。

此前曾在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任职的市场部总监,现已离开原来岗位,进入子公司做类信托业务。不仅如此,该公司原来市场部的人员,除了留下一小部分做渠道维护外,其余也都被调至子公司跟这位总监跑业务。

“我们不比银行系,必须得到处跑项目。原本以为很容易做,但子公司成立好几个月了,基本上没什么大单子。前一段时间接了一个几十万的单子,本来不想接的,但是想想,公司还没做过这类业务,就当免费给自己做培训吧。”上述基金公司人士无奈说道。

没有项目,公司规模很难上去。由于子公司的监管尚未开始,部分子公司正大力做通道业务,欲将规模先提上去,甚至有公司将通道费降为零。

未来将着力差异化发展/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子公司未来的差异化发展会远远快于母公司。而体现自身竞争优势的差异化发展,也是子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

北京某银行系基金公司子公司总经理透露,公司当前主动管理类项目占10%。实际上,绝大多数子公司也是大同小异,主动的特定资产管理类业务占比很少,甚至有不少全是通道业务。

“未来子公司差异化会很明显,尽管母公司是很重要的路径依赖,但是子公司核心骨干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各个公司的竞争优势也是不一样的,”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总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某大型基金公司子公司的框架大致如下:总经理属于市场化招聘,下一级为若干副总,部门分为投资部门另类投资部、市场部,并有自己的融资团队。公司实施的是独立的风控,人力、财力独立核算。

据知情人士透露,上述大型公司子公司当前的几个计划均是主动投资类,作为融资平台的通道业务,公司也在大力去做。

又如北京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其产品线很宽,在此基础上,子公司将推出一只专门投资该公司公募基金的FOF;吸引私募基金经理到子公司发行专户,发掘私募基金经理,创办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壮大资产管理公司。

前述银行系子公司人士称,公司长时间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与银行的资源进行对接,根据银行的特点做一些特定的项目,比如小微企业、长线方面的业务等,包括类信托、主动管理型的信托和未来的PE投资。

也有子公司总经理认为,“子公司未来还是要借助母公司在二级市场的研究上来开展业务。在具体的主动产品上,适当做一些量化,因为不少专户讲究的是绝对收益,用量化做一些对冲、套利等会比较合适。”

子公司业务的发展,被不少基金业内人士认为是为基金行业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

“国内发展的业务都很初级,连高收益债和REITS都没有,还是管得太严,市场尚未饱和,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称,“以前总觉得公募行业日渐衰退,但是专项子公司业务的开展,为基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现在做的仅仅在资产证券化、类信托业务这一块。”

根据美国共同基金市场的报告,截至2012年底,美国基金公司达到8000多家,产品8000多只,平均算下来,一家一只产品,其靠的是特定资产管理。“养老金市场很大,单年金市场都几十万亿,现在基本上还没开启,多大的一块肉,基金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上述人士称。

尽管饼很大,却很难吃到。子公司面对的是其他机构的竞争,某券商基金分析师称,券商专户创新产品的力度和创新能力超过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应选择差异化发展。

子公司也闹人才荒/

人才亦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基金子公司的人员普遍在15人~50人,某子公司的副总称,“子公司最缺的还是人才”。

近期,不断传出信托人士跳槽基金子公司的消息,但实际上,基金公司要想挖到信托的核心人才并不容易,“他们挣的钱比现在基金公司给的要高吧”,相关人士称。

对于一些小型基金公司而言,人才匮乏的问题尤其严峻。上文中某小型基金公司公募渠道人士改做类信托业务,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前述基金子公司人士称,公募产品难发,公司已将其暂停,现在公募渠道仅留下了很小一部分人做渠道维护,其余的也都到子公司做类信托业务。

但是,此前做公募渠道的人员改做类信托业务,存在不小的困难,“本来公募积累下的资源优势没了,开发新的客户确实是挺难的,也不是特长,要我们去找资金,去哪儿找?”相关公司渠道部人士抱怨道。

从主要做二级市场投资,到现在开始做类信托的融资通道业务,基金公司这一转变需要时间的磨合。

事实上,子公司缺的不仅是信托界人才,还有银行风控方面的人才。

目前子公司的风控,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合规风控,另一种是投资风控,由专门的投资小组负责。子公司更加重视前者。

“在公司业务内部设置上,我们将‘风控’放在首位,风控上会沿用原来母公司的风控体系,对于一些新的业务,公司风控更加严格。”某基金子公司副总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专户和子公司基本上都已经合并,子公司想把规模做大,无奈内部审核很严,经常是辩论之下便被否决,很多单子就是这样被拒的。“尤其是特定资产管理业务,要赔自己的钱,很可能赔得很厉害,基金公司风控更严。”上述人士称。

遭遇监管困惑/

在金融混业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遭遇了监管困惑。

目前,基金子公司管理运作参照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去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 《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子公司的投资标的没有限制,至于子公司类信托业务的规范,也尚未有明确的监管。

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即监管部门对子公司业务的细则监管不明确,“因为子公司的融资业务不仅涉及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在子公司的这一块,截至目前,其他监管部门的态度并不明朗,”相关基金公司子公司人士称,“监管部门并没有将基金子公司划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一般企业,银监会更不可能给基金子公司颁发牌照。”

“子公司业务在整个资产管理业务当中仅占很小一块,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且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对于证监会来讲,这类业务也是新的监管业务,应该也在研究中,不过具体的监管细则出台是迟早的事”,上述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也与监管层“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思路相符。“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经验不足,肯定不如信托熟练,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北京某基金子公司总经理称。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