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学院

每经网首页 > 商学院 > 正文

毕业生应如何应对就业难题?

每经智库 2013-05-28 09:44:27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是劳动力在地域和行业以及不同性质间企业的分配不均问题。

每经编辑 赵庆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临近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季,就业又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北京毕业生签约率总体不足三成,上海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四川据说还有十几万大学生没有落实工作。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以至于有人称今年可能是“最难就业年”。

一边是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一边是平均同比下降15%的招聘岗位数。这种局面缘于多种因素的叠加。经济增速的放缓,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下降。加上毕业生总量增加,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造成了今年就业压力增大。

“最难就业年”这件事情惊动了国务院。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用人单位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以我看来,这个通知的真实作用可能有限。因为毕竟供需的缺口放那摆着,即使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找到工作也依然是一个概率问题,总还是有不少人会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就业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

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大学生就业的时候,我们不妨也看看其他。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沿海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荒的问题。我的一个朋友在广东做家具行业,他说现在工人是老大,一个月给5000块钱还爱做不做的,事情没做好你还不敢说他,不然马上就跑其他厂去了。有报道说,现在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月薪至少6000以上,就连建筑工地上搬砖的工人日薪也在200-300元。我认识的一个搞装修的电工师傅,跑几个工地下来一个月可以挣1-2万。而传统的白领工作,工资却越来越难和农民工竞争。今年部分行业起薪下调,行政管理、文秘等专业,甚至从2200元降到1800元。

所以,在我们强调公平就业的同时,我们必须也注意到,高校的改革必须提速。资料显示,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市场需要的是蛋糕,学校送出的却是包子。”革除这种教育弊端,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一片新天地。

接着,让我们继续来分析一下就业难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先从抽象一点的角度说起。一个人的价值到底由什么决定呢?从经济学来看这个问题,任何事物的价值都由其稀缺性决定,而人也不例外。如果具有某种技能水平或者说工作能力的人多了,那自然其能够获得的报酬也在下降。就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由于近十年以来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已经增加了很多,以至于到今年达到了创纪录的699万的数量。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日新月异,指望大学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已经不现实了。早20-30年,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而现在,大学生已经被认为是“普通劳动者”。这实际上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体现了社会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当然,对于作为学生的当事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努力去适应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起薪不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项关于“大学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薪水”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在2000元以下。在人才市场上,据说以往收入不菲的IT男们现在月薪只敢期望2000元。

其实这个现象从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看很好理解。只要存在劳动力的供需缺口,工资就会被压低,而缺口越大,工资也压得越低。但是,我不认为我国大学生的供需缺口是一个绝对的缺口。事实上,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大学生过剩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想去大城市,不想去小城市。同时,从就业的性质和行业来说,又过于拥挤在一些热门的单位和行业。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是劳动力在地域和行业以及不同性质间企业的分配不均问题。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相对的过剩,而不是一种绝对的过剩。现在大学生普遍对偏远地区和中小企业不感兴趣。新闻报道说安徽的一个大学生,原本可回老家煤矿公司上班,月薪6000元,但他坚持不回去,说怎么也要进南京、苏州。而斯坦福大学对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的一个调查显示,今年倾向进政府及国企就业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而倾向进入私企就业的大学生仅3%。

就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来说,私企,特别是中小企业,才是容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而这个渠道又恰恰是大多数学生不太愿意去的。一些企业表示,虽然毕业生过剩,但要找到合适员工却不容易。这个我又很深的体会。我前些日子帮人发布了两条招聘信息,工资从2500-4000,结果没人来投简历,可能是因为是小公司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学生嫌薪水低了。社会经济环境已如此,调整就业心态则成为走出就业困境的必要选择。宏观经济学里的一个观点认为,只要愿意降低薪水,就不会有失业存在。广东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宁佳英认为,在广东税前2400元以上月薪,在今年的就业形势下,已经可以接受。至少先找到工作,不要让自己失业。

其实如果留意招聘广告,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招聘都要求工作经验,而大学生缺的恰恰就是工作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不要太重视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而找到合适的行业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可能更为重要。调查显示,3%的毕业生选择了“零工资”就业。这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摆正心态,先就业再择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也许是更务实的办法。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