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部

每经网首页 > 全部 > 正文

注意,微观层面预期在悄悄转向

上海证券报 2013-05-08 11:12:23

为真正稳定微观经济层面的经济信心,除了加紧实施结构性调整政策,加快去房地产泡沫、去过剩产能和去杠杆进程,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别无他途。

项峥

虽然预期不是经典生产函数的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各国宏观经济治理实践表明,预期不仅影响社会需求,而且容易引发宏观经济波动,成为预测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先行指标。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陆续退出,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逐渐显现,今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增长遂弱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6日在其《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降至3.3%,较此前预期下调了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微观层面的预期出现了反向变化的迹象,再库存动力不足,企业家预期不稳定,微观层面经济活跃程度有所下降。鉴于这种态势可能会影响宏观经济回稳的进程,应引起高度警惕。

按照库存周期理论,在去库存进程结束后,企业照例会着手一轮较大级别的再库存行动,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增长。但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产成品库存指数较上月却下降了2.5个百分点。这表明上一轮去库存周期的结束,并没有形成再库存的及时转换,反映出市场需求疲软,产能过剩依然制约着市场需求有效扩大。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9%,较1至2月回落1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度下降,连带服务业增长也放缓。4月中国汇丰服务业PMI降至51.1,创下2008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汇丰中国综合PMI数据(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也从3月的53.5降至51.1,为去年10月以来最低,显示产出增速微弱。综合这些数据的走向可以看得很清楚,依靠投资刺激的“强心针”作用,只能暂时缓解和掩盖经济体运行内在的矛盾,一旦刺激效果结束,宏观经济又会恢复下行态势。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看到每次宏观政策强心针的刺激作用均会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经济内在运行的矛盾不解决,市场需求疲软,进而影响到微观层面去库存与再库存周期的顺利转换。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自然也影响了企业家预期的稳定性。今年第一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2.4,比企业景气指数低3.2点。而去年9月以来的宏观经济回升态势看,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拉动的结果。剖析企业景气指数的行业和企业类型构成,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回升较多,大型企业回暖较为明显,至于多数产业和广大小型企业的景气程度并不理想,经济信心依然较为脆弱。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小型企业PMI为47.6%,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而且在单项PMI指数中,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小型企业都低于50%。由于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在扩大就业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上作用突出,所以他们的景气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观经济层面的经济活跃程度。广大中小企业景气程度疲弱,势必影响到微观层面企业的信心,进而可能通过微观决策机制减少投资与生产。

从用电量指标看,3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9%,增速比1至2月回落3.5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从铁路货运量看,一季度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较上年同期下降0.8%。从应收账款规模看,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达8.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企业销售收入向现金流的正常转化渠道显然不畅。从狭义货币供应量指标看,3月M1大幅增长11.9%,与宏观经济表现存在背离,不排除存在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的可能。从就业形势看,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从业人员指数持续低于50,社会就业增长形势仍不明朗。最新的报道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仅有3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二战后全球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向福利社会加速演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透支消费驱动,一定程度形成了消费泡沫,并带动新兴经济体产能急剧扩大。但从长期来看,借债消费缺乏稳定性。一旦债务偿还机制出现风险,产能将会出现明显过剩。因此,虽然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表现出不少新的特征,但从根本上说,与以往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实质差别,仍然是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面临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和高债务杠杆等三大因素的制约,要实现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宏观经济在线修复,就需要不断增强微观层面的经济信心,提升微观经济主体消费与投资的意愿,扩大社会需求,增加内生经济增长动力。在此情形下,微观层面的预期转向,是绝不容小视的现象。为真正稳定微观经济层面的经济信心,实现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预期,除了加紧实施结构性调整政策,加快去房地产泡沫、去过剩产能和去杠杆进程,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别无他途。

(作者系宏观经济评论员,经济学博士)

责编 赵庆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