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

每经网首页 > 评论 > 正文

关注善款的去向比关注捐多少钱重要

2013-04-24 01:02:14

汶川经验告诉我们:关注善款的去向比关注捐多少钱重要,跟踪审计比事后追查有效。

◎邓海建

从4月20日8时02分开始,中国就进入“雅安时间”。没有什么比驰援雅安更迫切,没有什么比搜救生命更要紧。好在一切都在有序进行,秩序在恢复,生活在继续。天地不仁,人间有爱。雅安地震后,各部门、各行业、企业及公益组织、个人纷纷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向灾区群众伸出援手。从汶川到玉树、再到雅安,中国社会爱心集结的速度与效率令人感动。

有人说,“整个中国一跃而起”,这就是雅安震殇后,一个国家面对灾难的姿态。天灾当前,同胞之间守望相助、相濡以沫,再多的惦念和支援都不为过。人性之美好,不仅在于灾难现场静默的瞬间,也恰恰在于面对灾难,群体的良善与美好一应被强化、被激活。我们总想为灾区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有挽起袖管的,也有慷慨解囊的,有奔赴一线的,也有加油在后方的……不管是怎样的方式、怎样的表达,爱与关怀都是殊途同归。但面对“爱如潮水”的灾后救援,我们更需要以制度为堤坝,以理性的制度与导引,呵护爱心、传扬善念。

对于公众来说,最关心的就是善款善用的问题。汶川经验告诉我们:关注善款的去向比关注捐多少钱重要,跟踪审计比事后追查有效。一者,民间捐赠的“命运”,不仅关系到救灾的成效,更关系到慈善公信的根本。地震发生后42分钟,中国红十字总会在其官方微博转发了《人民日报》的消息,此后又承诺雅安地震的每笔捐款,都将在其官方网站上动态公示——然而,红会仍旧收获了满屏的“滚”。过往公共事件对官方慈善的破坏力可见一斑。于此而言,救灾如考场,不仅考验着社会的良心,更拷问着中国慈善机制的正义与专业性。二者,民间捐款能否被悉数用于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直接关系到这个社会的诚信与道德指数。震灾面前,趁火打劫或雁过拔毛不仅“无底线”、“无下限”,更会加倍、加速戕害脆弱的道德基石。如何弥合信任短板、构架道德版图,持续涌流的善款不啻为最好的“考卷”。

事实上,“爱如潮水”后失范失当的导引现状,已经显露出某些端倪。4月21日下午,《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名记者随同满载上海红十字会救灾物资的两辆货车从成都出发,辗转14小时到达芦山县城。但之后,这批物资在一个钢铁仓库中“沉睡”了超过20小时没有下发。不管中间出现了怎样的曲折或失误,一边是缺衣少被的灾区同胞、一边是躺在仓库睡觉的爱心捐赠,程序上的瑕疵、管理上的失据,已是毋庸置疑。

好在4月22日,民政部发布《关于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活动的公告》,对捐款渠道导向、信息公开要求予以明确;国家审计署也在21日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救灾资金和物资的跟踪审计。除了信息公开与审计监督之外,如何确保捐赠物资的来龙去脉都经得起严苛的追问,恐怕还有待更多的“相关部门”尽责跟进。当然,如何从“通知”兑现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值得关注的还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爱如潮水”的捐赠物资来说,除了雅安灾区,还有更多亟待关怀的地方。如何让爱心都能到达最需要的地方,确实是需要宏观管理直面的难题;二是志愿者与秩序的纠结。雅安地形特殊,尽管国务院第一时间便要求各单位团体未经批准暂时不要赶赴灾区,但自发而失序的志愿救援还是上演了拥堵的场景。

慈善不是捐钱那么简单,爱心也不是非要奔赴一线。理性救援、有序援助,好心才不至于办成坏事。救援虽近尾声,重建已在眼前,如何以制度保障“爱如潮水”而不至“溃坝决堤”,需要制度交出一份稳固的答卷。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