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观点

每经网首页 > 观点 > 正文

不要让乡村前途被打折的政策阻断

每经网 2013-03-04 14:37:35

农村文化建设喊得轰轰烈烈,“三下乡”新闻年年有,但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单调得聊胜于无,什么“农村书屋”啊,什么“文化大院”啊,有几个农民经常进去?

每经编辑 赵庆

王光明(教师)

乡村衰败一再成为热议话题,尽管我一直很关注乡村,关注我的故乡,但我不知道这个话题能持续多久,希望能够深入下去,所以我也想说几句。

有论者认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在任何国家都存在,资源从乡村向城市流动也属必然,一些乡村的衰败乃至消失也是形势,当前应该重视的是加剧城乡失衡的结构性因素。政府之职责就在于正视并力图缓解这一倾向,让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相互守望,使城与乡都成为适宜生存的乐土。我则有些悲观地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却很可能触碰到坚硬而冰冷的现实而落空。

政府当然应该努力让城乡协调发展,不能遗忘乡村,不能让乡村成为化外之地。我们也承认政府的确为此也做了一些工作,30多年来,中央出台了多个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对农村发展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各级政府也都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相关文件大概也说得上汗牛充栋了。然而,乡村的衰落却日甚一日,这不是很奇怪的吗?难道是那些政策不管用?非也,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能落实而被悬空成了吊人胃口的诱饵,或者在落实过程中不断“打折”,还能起多大作用呢?

作为教师,我先以乡村教育为例吧。各级政府年年都大喊要重视农村教育,但也就停留在“要”重视,这就是一种“打折的重视”。有些地方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还提出农村教师绩效工资高一档次,城镇教师晋升职称必须有在农村学校工作的经历,听起来好像农村教师很受优待,可有几个农村教师领这份情呢?照旧千方百计往城里跑,毕竟城里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什么的,哪一样都比农村学校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城里学校“达标”了,农村学校也“达标”了,但咋看达的也不是一个“标”,连个操场可能都没有,图书室里灰比书厚,黑板破烂教室阴暗,课桌高低不齐,凳子学生自带,看到这样的“达标”农村学校,你能不怀疑政策被藏到哪个文件柜了吗?城里的电教室有几十台电脑还嫌少,而农村学校有一台电脑就值得写篇报道夸一夸领导“重视农村教育”。就不说有的山村小学只有一两个教师“感动中国”地苦撑,其实很多农村学校师资都严重不足,某些地方年年打着为农村学校补充师资的旗号“招教”,但招聘的根本就没几个进农村学校。打折的政策很可能就到不了乡村学校,如果不能成为以权谋私的借口,乡村学校就是政府的累赘--我多次从一些官员那里听到类似说法。

农民得到的政策实惠又有多少没有被截留打折呢?比如“家电下乡”,其实并没有让农民省下几个钱,因为农民失去了跟商家讨价还价的余地,售后服务也不如意。“汽车下乡”的好处更像是为了“拉动内需”,何况城镇居民享受这些优惠也没有多大难处,销售商自会安排。真正能够充分利用政策的得到实惠的,是农民吗?兴修农田水利建设的标语倒是有几条,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有多大动静?很多地方的“村村通”公路四五年就坏得差不多了,好像就没哪级政府再提出重修计划--我只是说“计划”,这个都没有啊,我只能称之为“一次性政策”。究竟是政策短视,还是政策被忽视被打折了呢?

农村文化建设喊得轰轰烈烈,“三下乡”新闻年年有,但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单调得聊胜于无,什么“农村书屋”啊,什么“文化大院”啊,有几个农民经常进去?我甚至怀疑有些农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屋”那“院”是干啥的。新农合要说好,好得很,可农民看个小病就得跑十几里甚至不得不进城去,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更不用说农民想找个好医生有多难了。还有包括农村饮用水在内的各种环境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心,政策文件安稳地睡在政府的办公桌上,就是不见领导们到农村调研,也没有人去帮助农民改善环境。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某地农村家家都用上了净水机,报道称这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我真想大骂一声“去你的”,无奈却被当歌唱,掩盖问题的实质,政策被扭曲了。

一再被打折的政策所阻断的乡村前途究竟在哪里?但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然而,我不敢以梦想代替现实,我现在很困惑,到底怎样才能让政府的惠农政策不再打折呢?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