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部

每经网首页 > 全部 > 正文

四大因素推动通胀压力回升

上海证券报 2013-02-19 10:14:44

国人敢于消费的动力源泉在于收入的持续增长。

央行201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关“管理通胀预期”的表述变成了“控通胀”,显现出对通胀压力的警惕。对此,国人应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政府需从根本上提升中低阶层的收入,保证百姓收入增长幅度跑赢通胀。在经济转轨阶段,宏观调控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风险。

周子勋

我国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的势头看起来很猛,连续七天的蛇年春节长假,消费市场异常火爆,为缓慢复苏的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利好。据商务部的监测,壬辰除夕至癸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5390亿元,比2012年春节期间增长14.7%。另据全国假日办对39个重点旅游城市的监测,春节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76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

国人敢于消费的动力源泉在于收入的持续增长。自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之后,多个省市声称将在“两三年内”完成收入倍增计划。近年来各地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仅调整频率快,调整幅度也很大,近三年年均增长21.8%;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从2005年以来实现“九连调”,翻了一番多;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三年快于城镇居民。

但值得注意的是,物价也在涨,且涨幅不小,而一些高收入行业与低收入行业差距仍较大。尤其是近几个月京、沪、穗、深等大城市房价仍在上涨,感觉收入差距更大了。从当前物价走势看,元月消费者物价一如预期,受季节因素、价格翘尾的基数效应等影响回调涨幅。国家统计局在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2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反映通胀水平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2%的升幅显然高于市场预期(1.8%),但低于去年12月的增速2.5%;此外,环比上涨1.0%,是自2012年2月以来月度环比涨幅的最高值。从具体指标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环比上涨2.8%,衣着、服务、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娱乐和居住等非食品价格同比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水、电、燃料价格上涨3.5%,住房租金价格上涨3.1%,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0.7%。而2月5日出炉的汇丰1月中国服务业投入价格指数仍然继续处于高位,且官方非制造业PMI中间投入价格分项指数亦上升明显,创下10个月新高,暗示需要警惕成本推动形成的涨价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内生产需求企稳并回升,PPI见底持续回升,反映了经济面持续回暖,需求逐渐恢复。如果说PPI触底持续回升是实体经济企稳的表现,那么PMI持续反弹,“三驾马车”回暖,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重返两位数(去年12月同比增长10.3%,环比增长0.87%)等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则是更能传递经济回暖的硬指标。而PPI同比环比均回升,将有利于去库存的结束和企业盈利改善。而同期国际经济形势也进入弱复苏阶段,这些因素使得今年PPI的反转趋势基本确立。

短期而言,经济增长愈加确定而通胀仍相对可控,政策也将相应保持稳定。然而,市场普遍认为今年通胀将延续温和上升的趋势,在经历平缓的上半年后,下半年或需对通胀风险提高警惕。事实上,PPI的持续回升,也预示了此后的CPI增速可能进一步上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9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时就指出,物价问题任何时候都不可低估;2月4日在商务部调研时他又强调,要保持当前物价稳定。央行2月6日发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此也有所反映——“管理通胀预期”的表述变成“控通胀”,显现出对通胀压力的警惕。报告指出,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需要特别关注预期变化可能对未来物价产生的影响。在经济转轨发展阶段,金融宏观调控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风险。

笔者认为,推动今年中国通胀重回上升周期的关键因素不外乎以下四个:

其一,劳动力等成本因素的上升。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中,除传统意义上的刘易斯拐点及人口红利消退外,还有新一代农民工的诉求升级。除劳动力成本之外,原材料、水、电、土地等成本的上升也成必然趋势。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的劳动人口为9.3亿人,比上年减少了345万人,这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第一次出现劳动人口的绝对下降。对这个信号可能带来的影响,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

其二,流通费用下降难度较大。国家发改委2月4日通报称,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据调研,2012年物流企业人力成本平均增长15%至20%,燃油价格相当于2000年的3倍左右,过路过桥费占运输成本的三分之一上下,多数企业资金使用成本超过利润总额,大中城市物流业用地及仓库租金再度上涨。此外,我国目前生鲜产品的流通费用占总成本的70%,比国际上高出20多个百分点,这其中又以新鲜蔬菜销售最为典型。要降低物流成本,最根本的还是应大幅降低或取消公路收费。但当目前房产调控导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之时,再从高速公路收费上对地方断粮,必然遭到很大抵触。短期来看,大面积降低流通费用的可能性不大。

其三,庞大的货币存量。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今年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9.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高2.1个和3.5个百分点。在如此庞大货币量的支撑下,通胀压力难言消退,还需要经济增长予以进一步消化。

其四,全球主要经济体竞相释放流动性,潜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容小觑。

一言以蔽之,对于中国今后的温和通胀状态,国人应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政府需从根本上提升中低阶层的收入,保证百姓收入增长幅度跑赢通胀。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

责编 赵庆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央行201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关“管理通胀预期”的表述变成了“控通胀”,显现出对通胀压力的警惕。对此,国人应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政府需从根本上提升中低阶层的收入,保证百姓收入增长幅度跑赢通胀。在经济转轨阶段,宏观调控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风险。 周子勋 我国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的势头看起来很猛,连续七天的蛇年春节长假,消费市场异常火爆,为缓慢复苏的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利好。据商务部的监测,壬辰除夕至癸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5390亿元,比2012年春节期间增长14.7%。另据全国假日办对39个重点旅游城市的监测,春节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76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 国人敢于消费的动力源泉在于收入的持续增长。自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之后,多个省市声称将在“两三年内”完成收入倍增计划。近年来各地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仅调整频率快,调整幅度也很大,近三年年均增长21.8%;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从2005年以来实现“九连调”,翻了一番多;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三年快于城镇居民。 但值得注意的是,物价也在涨,且涨幅不小,而一些高收入行业与低收入行业差距仍较大。尤其是近几个月京、沪、穗、深等大城市房价仍在上涨,感觉收入差距更大了。从当前物价走势看,元月消费者物价一如预期,受季节因素、价格翘尾的基数效应等影响回调涨幅。国家统计局在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2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反映通胀水平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2%的升幅显然高于市场预期(1.8%),但低于去年12月的增速2.5%;此外,环比上涨1.0%,是自2012年2月以来月度环比涨幅的最高值。从具体指标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环比上涨2.8%,衣着、服务、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娱乐和居住等非食品价格同比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水、电、燃料价格上涨3.5%,住房租金价格上涨3.1%,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0.7%。而2月5日出炉的汇丰1月中国服务业投入价格指数仍然继续处于高位,且官方非制造业PMI中间投入价格分项指数亦上升明显,创下10个月新高,暗示需要警惕成本推动形成的涨价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内生产需求企稳并回升,PPI见底持续回升,反映了经济面持续回暖,需求逐渐恢复。如果说PPI触底持续回升是实体经济企稳的表现,那么PMI持续反弹,“三驾马车”回暖,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重返两位数(去年12月同比增长10.3%,环比增长0.87%)等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则是更能传递经济回暖的硬指标。而PPI同比环比均回升,将有利于去库存的结束和企业盈利改善。而同期国际经济形势也进入弱复苏阶段,这些因素使得今年PPI的反转趋势基本确立。 短期而言,经济增长愈加确定而通胀仍相对可控,政策也将相应保持稳定。然而,市场普遍认为今年通胀将延续温和上升的趋势,在经历平缓的上半年后,下半年或需对通胀风险提高警惕。事实上,PPI的持续回升,也预示了此后的CPI增速可能进一步上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9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时就指出,物价问题任何时候都不可低估;2月4日在商务部调研时他又强调,要保持当前物价稳定。央行2月6日发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此也有所反映——“管理通胀预期”的表述变成“控通胀”,显现出对通胀压力的警惕。报告指出,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需要特别关注预期变化可能对未来物价产生的影响。在经济转轨发展阶段,金融宏观调控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风险。 笔者认为,推动今年中国通胀重回上升周期的关键因素不外乎以下四个: 其一,劳动力等成本因素的上升。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中,除传统意义上的刘易斯拐点及人口红利消退外,还有新一代农民工的诉求升级。除劳动力成本之外,原材料、水、电、土地等成本的上升也成必然趋势。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的劳动人口为9.3亿人,比上年减少了345万人,这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第一次出现劳动人口的绝对下降。对这个信号可能带来的影响,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 其二,流通费用下降难度较大。国家发改委2月4日通报称,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据调研,2012年物流企业人力成本平均增长15%至20%,燃油价格相当于2000年的3倍左右,过路过桥费占运输成本的三分之一上下,多数企业资金使用成本超过利润总额,大中城市物流业用地及仓库租金再度上涨。此外,我国目前生鲜产品的流通费用占总成本的70%,比国际上高出20多个百分点,这其中又以新鲜蔬菜销售最为典型。要降低物流成本,最根本的还是应大幅降低或取消公路收费。但当目前房产调控导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之时,再从高速公路收费上对地方断粮,必然遭到很大抵触。短期来看,大面积降低流通费用的可能性不大。 其三,庞大的货币存量。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今年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9.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高2.1个和3.5个百分点。在如此庞大货币量的支撑下,通胀压力难言消退,还需要经济增长予以进一步消化。 其四,全球主要经济体竞相释放流动性,潜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容小觑。 一言以蔽之,对于中国今后的温和通胀状态,国人应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政府需从根本上提升中低阶层的收入,保证百姓收入增长幅度跑赢通胀。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