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中国PM2.5浓度全球最高

每经网 2012-12-13 21:08:45

郝吉明说,中国大气污染最突出的一条是,PM2.5的浓度在全球属于最高的区域,臭氧的浓度也是最高的。

每经实习记者 李彪 发自北京

中国是PM2.5浓度在全球最高的区域。12月13日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作出如上表述。

记者注意到,这个年会的规格相当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是由中外环发领域高层人士与专家组成的、非营利的国际性高级咨询机构,由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担任主席,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担任执行副主席。本次年会,李、周均出席并致辞。

PM2.5、臭氧浓度双高

近年来,空气中细颗粒物污染备受关注,2012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首次将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纳入监测指标。自此,细颗粒物的监测和发布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但是从各地尤其是大中城市不断出现的阴霾天气来看,我国细颗粒物污染并不乐观。

郝吉明在介绍关于中国区域大气污染的特征时指出,中国区域大气污染的特点,最突出的一条是PM2.5的浓度在全球属于最高的区域,同时在全球的角度上,我们臭氧的浓度也是最高的,所以有人说中国是PM2.5和臭氧浓度同时高的的全球唯一一个区域。在上海市环境质量新标准比较来看,PM2.5超标的天数在4、5月份达到39%。

郝吉明指出,中国区域大气污染的第二个特点,PM2.5占PM10的比例比较高,世界卫生组织在指定控制质量过渡阶段目标和控制质量管理指导值的时候,参考是PM2.5在全球范围内大概占PM10的50%左右,在中国一些典型地区、污染严重的地区,比如说北京PM2.5占PM10的比例在60%甚至更高。这种比例还有增长的趋势。

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五一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PM2.5占PM10浓度高了,量大了,潜在的危害会更大。”

国家已经对一些城市的PM2.5等浓度提出明确限制要求。12月5日,环保部公布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3个重点区域到201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12%、13%、10%,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10%、7%、5%,臭氧污染得到初步控制,酸雨污染有所减轻。

同时,《规划》要求,重点区域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5%。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复合型污染十分严重的特点,要求PM2.5年均浓度下降6%。

控污重在协同联动

大气污染对人体危害较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大气污染的治理和防御工作,《规划》要求建立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区域大气环境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但是依然存在较大的执行难度。

郝吉明表示,区域的大气污染不是靠局地的控制污染能够实现的,从上海环保局和北京环保局的数据来看,PM2.5的来源,区域的传输占到重要的比例。北京和上海的硝酸盐的比例大概50%来自于区域的传输,在中国东部地区,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几乎占了PM2.5化学组成的一半左右。

郝吉明认为,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控制PM2.5的污染和控制区域的污染,需要对固定源、移动源和地区源实行综合控制,需要对多种污染物实行协同控制,这样才能够在空气质量尤其是有二次污染导致的空气质量的改善方面取得成效。二次污染主要表现在臭氧的污染,以及我们一直重视的酸雨的问题。中国的酸雨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过去我们说中国是硫酸型酸雨,现在中国逐渐转变成硫酸型和硝酸型混合型的酸雨,所以解决二次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需要多种污染源的综合控制,需要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这是我们控制的难度。

王五一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现在来讲PM2.5不太好控制,从大的来说可以采取区域联动。尤其是对于北京这样的城市而言,氮氧化物的增加与汽车数量的增加有关。一时不是很好解决。”

责编 卢祥勇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