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消费

每经网首页 > 消费 > 正文

“特供”商品利益链追踪

人民日报 2012-10-26 10:22:56

从实体店到互联网,从清理下架到查处销毁,一场针对滥用“特供”、“专供”标识的专项行动正在全国各地密集展开。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从实体店到互联网,从清理下架到查处销毁,从撤除上百万件违规标识到整顿授权部门,一场针对滥用“特供”、“专供”标识的专项行动正在全国各地密集展开。

所谓的特供产品利润有多大?还有多少隐形特供游离监管之外?特供产品如何才能禁绝?“新华视点”记者分赴北京、贵州、内蒙古、湖北、云南等地追踪采访。

几十元成品卖到几千元

高级定制“定”出百倍暴利

几十元一斤的酒,装进贴上特供、专供、接待用酒的酒瓶里,身价就会倍增。记者在贵州采访发现,特供产品大多是私人和企业通过“高级定制”的模式制造,由此催生出一条黑色的暴利链。

“把你的需求告诉我,酒厂就能按照你的要求定制。”贵州仁怀市茅台镇某酒厂贵阳办事处负责人易某对记者说,多少钱一斤的酒都有,上千种造型的酒瓶、标签可以任意选择。

记者表示想将某高校名字印在酒瓶上,定制校友聚会用酒。易某表示,“原则上需要学校授权才能定制,但程序会很繁琐,如果你想要,我们可以马上做。”

易某把记者带到一间摆满定制酒成品的房间,景象令人瞠目结舌。“专用酒”、“接待酒”、“指定酒”等上百种打着各种旗号名头的高档酒摆了满满一屋,酒瓶大都仿茅台酒瓶设计,白瓶红标、瓶口系着红飘带,产自贵州茅台镇。

“高级定制”酒能带来多大利润?贵州省工商局今年5月查获的“贵州汇文酒业有限公司”违法大规模生产、销售“接待酒”一案,发现一瓶几十元的酒,贴上特供标签,到了市场上能卖到几千元,暴利增百倍。

据业内人士透露,高级定制产品一般经历包装、灌装、销售等环节,通过“专业经营”和“规模生产”,形成面向全国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和销售网络。

清理行动掀风暴

隐形特供仍难查

近些年来,各种烟、酒、饮料、食品等多种产品不断贴上特供标签,打着国家机关、政府机构、大型企业的名义肆意销售。

为规范市场,工商部门去年就掀起了一场清理特供的风暴。广东省撤除违规标识600多件,武汉市把1505种违规标签的问题食品撤出柜台。近期,洛阳市、贵阳市工商局又先后查处一批特供酒,云南省工商局正在调查数家涉嫌违规生产销售特供产品的茶叶企业。

通过集中整顿,王老吉凉茶已抹去“人民大会堂宴会用凉茶饮品”字样,椰树牌椰汁不再使用“国宴饮料”。然而,近段时间来,互联网成为销售“特供”、“专供”产品的重灾区,国家工商总局再次会同相关部门进行整顿,重点清理虚拟市场的“特供交易”。

贵州省工商局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管理局局长彭勇说,工商部门一直以来都严打各类滥用特供标识商品,正规厂家一般不敢随意生产,市场上销售的酒大都未经授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商家仍在顶风作案。10月24日,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到数百个“内部特供”系列商品,烟、酒、茶、保健品、蜂蜜、番茄酱、邮票、羽毛球、手机,种类五花八门。在中电商城上记者看到,售价1880元的五粮液电力酒位于销售排名前列,这款酒仍在宣称是“目前各电力系统大型会议的指定用酒”。

在某地做白酒销售的周先生告诉记者,上个周末他又卖出20箱“茅台酒”,包装上写着醒目的“专供”字样,每瓶售价550元。“其实,喝上去口感和100多块钱的茅台王子之类的酒差不多。”

还有不少隐形特供游离在监管之外。记者发现,这些不挂标签的特供,不对外销售,不公开价格,只提供给少数单位、部门和个人,只能通过定制、内部渠道获得,市场上流行的“裸烟”极具代表性。

内蒙古自治区烟草专卖局市场处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像白皮烟、品吸烟、出口转内销烟、名校校庆烟、名企纪念烟等,都没有特供标签,但却悄然流行,很受追捧,是此次稽查的重点。

“特供”本不该有

消费怪圈待破除

政策三令五申,缘何违规特供现象难以禁绝?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特供产品本不该存在。我国广告法规定,不能以国家机关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进入市场流通的任何形式的特供都是违法的。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唐坤认为,整顿特供产品并不难,难的是改变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这才是特供产品生存的土壤。

专家分析,“自己享用有面子,请客送礼有底气,消费接待有档次”,表面看这是个消费怪圈,深层次是背后难以割断的利益链。

对商家而言,假借“国家机构”名义做的买卖,成本低、有卖点、收益高。一位从事特供茶叶销售的王先生说,特供品一般不开具发票,不走正常渠道销售,无需缴纳营业税、增值税,中间成本低,销路反而更好。

一些机构出售单位名称使用权,坐收管理费,少则一年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由此催生了运作此类项目的公关公司和经纪人,从中收取提成。

云南某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曾与一机构签署协议,该公司的一款普洱茶被指定为特供茶。这家企业的有关负责人证实,购买“授权”花费不少,但“回报”也还可观。最近,这些茶叶产品已经下架。

武汉大学教授沈阳说,今年以来,国家花大力气整治“三公”消费,出台多条措施规范公务行为,相关部门应该率先垂范远离特供,不要因为消费了特供,远离了民心。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 杨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