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部

每经网首页 > 全部 > 正文

经济遭遇“去房地产化”阵痛

上海证券报 2012-10-23 14:32:13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景气状况持续下滑,促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稳定投资才能稳住增长,但同时又不能终止经济“去房地产化”进程。中国经济因此陷入了既要提振投资需求、又要坚持“去房地产化”的阵痛之中。

张国红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景气状况持续下滑,促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稳定投资才能稳住增长,但同时又不能终止经济“去房地产化”进程。中国经济因此陷入了既要提振投资需求、又要坚持“去房地产化”的阵痛之中。

这里,有必要对正在进行中的经济“去房地产化”情况作一番分析,以便揭示当前投资需求下降、经济继续下行的部分原因。

从目前看,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制造业PMI月度数据仍低于50%的荣枯线,这意味着制造业尚未走出萎缩的阴影。需要指出的是,“去房地产化”对制造业的快速收缩影响也相当显著。上一轮制造业的持续繁荣,在某种程度上来自制造业企业扩大产能或进入新产业的投机性目标,即获取廉价土地、寻求投资性房产的增值空间,由此带来的利润当然比制造业本身更高,甚至这部分利润可以对冲制造业海内外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可以说,制造业的“房地产化”,极大地刺激了上一轮经济景气周期末期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增长。

但是,自2010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却压缩了制造业的这一套利空间。失去“房地产化”的隐性支撑,制造业也就失去了“房地产化”对其利润的间接补贴,即使不发生海外市场的萎缩,国内劳动力成本、环境压力等上升,也会导致制造业因其盈利下降而不断收缩,而房地产调控恰恰加剧或加速了这一收缩进程。

“去房地产化”也影响到了整个经济。统计显示,在今年上半年的三大需求中,消费平稳回落,进出口大幅回落,投资需求同比增长20.4%,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然而,上半年房地产同比增长16.6%,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有分析认为,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回落,不仅是引起投资需求不振的主要原因,也导致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的明显下滑。

应当看到,经济“去房地产化”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经济转型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调控频频尝试“微调”,但中央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的政策主张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这至少说明,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的未来之路还相当漫长。

而从以上分析看,当前经济“去房地产化”的短期负面影响已经出现。有鉴于此,一些人开始担忧,失去了“房地产化”支撑的经济能否保持稳定增长,因为以往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经济的“房地产化”。比如,2008年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巨额信贷和大量资金大都流向了建筑、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行业。由于建筑、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行业能带动上下游几十个关联行业的投资增长,这种带动作用对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非常明显。

而现在,因为经济不振,稳定投资再次成为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次优选择。但是,在经济“去房地产化”背景下,如何才能稳定投资,进一步考虑,有什么新的投资需求可以替代房地产投资、带动其他行业投资增长,并成为稳定投资甚至稳定增长的新动力。事实上,很难找到房地产投资的有效替代品,目前仅仅靠扩大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投资,对有效带动投资需求增长、达到稳定增长预期目标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样,中国经济就陷入了“去房地产化”的两难困境:如果不稳定当前的房地产投资,就意味着稳定投资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经济也将面临继续缓慢下行或长期收缩的“硬着陆”风险;如果释放了被压制的房地产投资,稳定投资乃至稳定增长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但巨大的潜在风险是将继续加重经济的“房地产化”,刺激房地产的再度繁荣,累积更大的房地产泡沫。

从政策相机抉择的角度分析,既然认识到了稳定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为了尽快扩大投资,不妨考虑发挥房地产投资的适度回暖对提振经济的正面效应,直至经济开始平稳回升。比如,8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环比小幅回升,9月份土地市场开始回暖,市场期待这一正面的影响慢慢扩散。当然,政策操作仍要谨慎,要坚决抑制房价反弹,防止房地产泡沫继续扩大。

所以,要看到坚持经济“去房地产化”的宏观政策目标,对经济成功转型有很大的正面效应,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经济“去房地产化”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抑制房价反弹的同时,发挥房地产投资回稳对提振经济的正面效应。如此,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或许可以触底回升,走出经济“去房地产化”带来的增长乏力的困扰。

责编 赵庆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