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治理结构性通缩关键在于压缩产能

2012-08-14 00:57:30

经济学家何志成认为,产能过剩是结构性通缩的根本原因,抑制结构性通缩趋势,关键不在去库存,而在解决产能过剩。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中国7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符合预期,但下行空间已经不大。

各项数据说明,中国宏观经济的严峻程度超过预期,经济下行趋势在7月仍然没有被遏制住,8月上旬情况照旧。虽然未来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的宽松空间,但实践已经表明,单单靠货币政策刺激,意义不大,反而容易引发通胀预期和房价预期反弹,造成GDP回升,通胀率和房价跳涨的可能性加大。当前,若不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继续观望,仅仅靠市场化解,三季度经济数据很难乐观。

当前中国经济最大问题不是GDP的下滑,也不是企业挣不到钱(亏损面扩大),深层次的问题是,企业去库存的压力很大。而企业之所以不敢增加库存,不是库存超规模,而是被过剩产能所压制。

以钢材市场为例,虽然焦炭和铁矿石价格也在下跌,但跌幅远远低于钢材市场价格的下跌。7月包括8月上旬,钢铁企业陆续大幅度降价,即使赔本也不在乎,但市场仍然没有显著好转。实际情况是,价格再低,人气也无法聚集,很少人购买;相反,价格刚刚小幅上涨,过剩的产能立即释放,又将价格压了下来,而且再创新低。

企业很难赚钱,这就是目前中国钢铁业以及实体经济的现实,而原因正是产能过剩。在中国24个重要工业门类中,21个工业门类严重产能过剩,平均过剩水平达到35%以上。不仅钢铁行业、建材行业如此,采掘业和机械加工业同样严重产能过剩,这是市场低迷、信心低迷的主要原因。比如7月采掘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2%,环比下降3.7%,成为推动PPI下行的重要推手。其他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也降幅很大,这导致工业制成品价格基本都在下跌,结构性的通缩已经显现,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麻烦。

结构性通缩显现,主要问题出在哪儿?表面上看是高库存,是大量产成品没有人愿意购买,其实质却是市场终端需求低迷。而终端市场低迷,表面上看是企业家没有信心,实际是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很迷茫,对政策转变缺乏信心,尤其是对政府坚决压缩和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缺乏信心。

很多企业家认为,当前最大的危险是:高层的注意力仍然离不开抗通胀,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的同时,管理层很可能忽略了工业品价格已经走入结构性通缩的严重性。很多工业品陷入通缩,对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影响非常大,而治理通缩,又不能盲目地放开货币政策。

治理工业品结构性通缩,必须下大力气压库存、去库存。但是,造成库存过大的原因却不是所谓的超库存,准确地说,很多企业目前的库存水平已经低于正常值。比如钢铁业,国际上的通常标准是库存量要相当于70天左右的生产量,但中国目前钢铁业的库存水平远远低于这个量。但为什么钢贸商群体和广大钢铁终端用户仍然不愿意补库存呢?没有资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知道钢铁行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过剩的产能就相当于经销商的库存,甚至相当于终端用户的库存。

这就是通缩的最本质原因:谁都不愿意,也不可能出高价买严重产能过剩的产品,甚至是成本价。市场很明白,出高价等于亏损,因为所有的工业品价格都在向下走,出高价买原料等于要卖高价,等于亏损。相反,只要市场价格稍微上涨,各家工厂又会加足马力生产,结果价格更跌。

显然,抑制结构性通缩趋势,关键不在去库存,而在解决产能过剩。而解决产能过剩,不能光靠企业自觉。因为只要少数企业主动地压缩产能,更多的企业反而会觉得是好机会,会增加产能。因此,压缩淘汰落后和多余产能,必须靠中央和各级政府下决心。

地方政府要不保如严重过剩产能行业的投资基建等项目,发改委要坚决明确地公示社会,未来一段时间不会再审批那些已经严重产能过剩的建设项目(不能再鼓励“吻增长”了);货币管理当局要适度地放松货币政策,但重点不在支持产能扩张,而在刺激终端需求,要适度增加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危机行业和企业的贷款量;资本市场管理部门则要有意识地刺激股市上涨,以提振整个市场对未来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信心。

总之,凡是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的投资项目,建设项目都要继续大力支持,包括对商品房建设、保障房建设、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以及相关的物流业等,而对有可能继续加剧产能过剩的建设项目一定不能支持,包括IPO都要暂停。

下决心抑制产能扩张,短期会伤及GDP,很可能使产能过剩的连带问题提早暴露,导致数据上的经济下行,包括增加失业率,这几乎是肯定的,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实际上,它却是很多地方政府难下决心抑制产能淘汰产能的原因,也成为企业普遍不愿意首先压缩产能的借口。

很多企业明明知道其产品已经没有市场,或者难以赚取利润,仍然在生产,甚至准备扩大产能。这是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表现。实体经济泡沫化严重,但仍然没有人自觉挤泡沫,企业家们认为,如果停产,工人怎么办?市场怎么看?银行催债怎么办?如果不持续地扩大产能,很可能别人趁机扩大,各个企业都想在未来独占鳌头,这很可能是中国工业产能已经过剩却一直难被抑制住,相反却可能继续扩张的关键点。

压缩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不能只靠企业自觉,当前也不能完全靠市场自我调节——那样很可能使问题更严重,结构性通缩有可能演变为真正的通缩。

解决产能过剩,国家要给政策,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行业协会要积极配合。

笔者建议,凡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如果企业主动地压缩淘汰产能,主动停产,政府要约束商业银行争相追债,税收也应该减免;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配合发改委制定实施全行业的限产保价规划,不是一两个企业限产停产,而是全行业的所有企业能够通过协商和契约的形式均衡地公平地压缩产能。要避免,一家企业减产其他企业增产的恶性竞争局面出现,合理地公摊压缩产能可能出现的的短期损失(比如一下子下岗职工过多过于集中),不使局部问题演变为灾难。要强调,为了体现公平,即使产能相对不过剩的省市也要压缩,不仅民营企业要压缩,国有企业也要压缩。

如果我国严重产能过剩的工业部门能够主动地均衡地将产能压缩10%左右,绝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失业和更加严重的企业亏损,相反,市场工业品价格将很快出现明显回升(产量少了,价格会上升),绝大多数企业利润都会增加,结构性通缩局面会很快得到逆转。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