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

每经网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中国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毫无依据

2012-08-08 00:58:0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农村有1.5亿的过剩劳动力,完全没有根据,据各项综合统计,农村已经没有剩余劳动力了。

每经编辑 陈乃醒    

陈乃醒(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参考消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经济距‘刘易斯拐点’还有十年”为题,转载了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27日题为“中国人口红利尚有空间”的报道。该报道引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的主要观点,认为“一直到2020年,中国会继续受益于劳动力供给过剩。估计目前过剩劳动力在1.5亿范围内,预计2020年会降至3000万人左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的全文,笔者没有看到,但既然文中提到了“刘易斯拐点”,想必过剩劳动力是指农村。

但中国农村目前真的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吗?值得讨论,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金融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政策走向。

2011年末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略逊于城镇,为48.73%,总数为65656万人。全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100283万人,若按同比例计算,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数约为4.8亿。在这4.8亿劳动年龄人口中,已有2.5亿左右进入城镇务工经商。这2.5亿是农村劳动人口的中坚力量,年龄分布大约在20~45岁,其中过半数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

如此算来,农村还有劳动年龄人口约2.3亿。这2.3亿是出不去的,不能看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首先,中国有1.8亿亩以粮食作物为主的耕地,在耕作机械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以每个劳动力负担15亩土地计算,就至少需要1亿劳动力。

其次,各种经济作物如林业、茶业、水果、蔬菜、花卉等,所需要的劳动力也不会少于1亿。

再次,农村还有一定数量的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季节性的服务业等,这些方面的从事人员,都没有计入进城务工经商的数量之内。

最后,我国农村6亿多人口,假定平均按6口之家计算,至少有1亿户。在农村收入渐好,以及外出务工经商收入渐高的情况下,有些家庭主妇就不一定外出了。

还有,在农村适龄劳动人口中,还有在校学生,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弱等,至少有2000万人。

仅从以上不完全统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农村已经没有剩余劳动力了。

报告中提到“刘易斯拐点”。这一学说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二元经济”理论中提出来的。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非农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从而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时,就会出现拐点,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刘易斯拐点”。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容是很丰富的。但就拐点本身而言,有两个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其一,“刘易斯拐点”是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供应平衡的临界点;其二,由于劳动力供应紧张,从而导致劳动力价格大幅度上升。

以上这两个特征目前在我国非常显著。假定不是这样,而如报告所说农村真的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那么就不会出现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工资过快上涨的问题。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所占农村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不低,绝对数量也不小,大体相当于我国本世纪初的转移水平。在我国加入WTO时,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大体上是1亿多,以后的十年中又转移了余下的一半。那时由于劳动力供应充足,就业竞争比较激烈,工资难以上升。正是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抵消了其它要素价格的上升的影响,所以国际竞争力强,出口畅销,企业扩张很快,利润率较高,企业的日子很好过。

现在,我国劳动力供应短缺已经扩展到农村。农村养殖业,塑料大棚,茶叶生产等劳动力缺口都很大。

对“刘易斯拐点”的两大特征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又不作农村劳动力分布的具体分析,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与中国进行年度经济磋商后”,在报告中得出的结论。真不知道这样磋商的根据是什么?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