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或有刺激难敌大势低迷

每经智库 2012-07-16 11:17:29

当下经济大势已去,需要适当屏蔽口号干扰,打破对政府政策的迷恋和幻想。

每经编辑 赵庆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2010年4月,笔者在宁波做过一个报告“警惕中国经济再度失速”,因为2009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后,2010年1季度已有过热苗头。随后政府开始大规模房地产调控和连续的货币收缩。加之预测境外债务风险爆发,当时预计两三年内中国经济会再度失速。现在看确已出现典型失速症--即便货币宽松也无济于事。

统计局刚刚发布的数据表明,经济下滑速度仍然较快,二季度GDP增速只7.6%,刺激政策的预期于是更加强烈,但需要谨防落空和无效。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1、房价虚高,调控不会放松;2、生产制造业产量过剩,加之前期进口猛增,需继续去库存、去产能;3、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平台债和财收放缓制约其进一步扩大;4、利率市场化致银行利润收窄,放贷会更加谨慎。综合来看,不宜“做大事”,也没啥大事可做。

从大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慢速增长期,国民收入分配改革计划或将因此而被延后,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中国未来的增长后劲来自于楼价的下降。展望未来,房产价格与消费需求此消彼长才是中国转型逻辑的最佳表现,二者自身的温和嬗变和相互关系的自然禅让,才能令中国社会经济实现双赢与真和谐。但这个过程还没有开始。

2002-2011年,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翻8倍,2011年底达到4.5万亿美元,而同期美联储、欧洲央行总资产分别为3万亿和3.5万亿美元。至今中国M2/GDP几近达200%,而美国等多数发达国家都小于100%,美国2011年末为64%。这预示着中国以货币驱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也将告一段落,这是中国经济失去房地产抓手之后,注定又将失去的一个增长魔杖。反过来说,如果中国不抑制货币增长,那么人民币就会疯狂贬值,那也意味着灾难。

外部环境来看,不断增加的政府债务是全球经济之“死结”,持续低迷是未来全球经济的主基调,不排除随时爆发意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2007年至2010年,全球经济体财政赤字占全球GDP比重平均上升15%。全球公共债务约增15.3万亿美元,约为此前5年年均债务增加量的3倍。2010年美、欧、英、日总债务余额达84万亿美元,约为其GDP的2.4倍。排名前十国家的外债总和已占到全球债务的83.8%,表明债务风险十分集中。非常棘手的是,危机后的各国政府的减债进程异常艰难,一些国家的赤字仍旧居高不下,债务的雪球正越滚越大。长期来看,主要国家的政府债务不断恶性增长,迟早导致债市崩盘。如何既减债又增长还不印钞,是全球无解的大难题。欧元区拒绝印钞并且减赤不利,欧债危机注定还将继续恶化,失业率高达22.5%的希腊注定无药可救;未来三年意大利偿债额接近一万亿欧元,超过欧元区救助机制的上限;加之西班牙等国的经济不断走软,政策纠结的欧元前途依旧岌岌可危。目前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约1.5%,为美联储1953年有记录以来最低。这不是什么好兆头,尤其是中国度美债的购买力会随着外贸顺差的减少而下降,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正越来越明显,我们对美债危机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下半年美国债务即将再次触碰上限,其政策协调和经济复苏难度加大,仍对全球经济构成巨大隐患。很多国家陆续陷入低迷周期,中国外需持续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为此,中国需要做好长期应对低迷的准备。

不要再迷信什么经济刺激。以往三年的事实说明,对于市场趋势及经济结构性问题,政府干预只能适得其反,盲目求增长,中国迟早会发生数不胜数的什邡事件。

不要怀疑市场的智商,它迟早会忠实地反映未来的基本面。现在的市场反弹很难持久。有个比喻:水里的鱼儿们风闻有人要撒食,纷纷游到岸边,钓鱼人很高兴地挥杆开钓,后面还有一张大网在缓缓收拢。降准如果算利好,先要问问为啥要出这个利好吧?笔者的总体判断是:在结构性失衡加剧背景下,未来货币政策的效用值得观察,至少已不像三年前那么让市场兴奋了。

中国的生产过剩和基础建设相对超前,就像城市交通中的主路拥堵--人和车都在路上,就是没有了速度和效率,大家只能焦急地等待。其实辅路还比较通畅,但很多人宁肯堵着也不肯下主路。恢复通车最重要的是疏导,千万不要再招来一堆车子一堆人,结果会一起堵死!事已至此,降息和降准或许只能给过度低迷的市场一丝安慰,但接下来大家会切身感受一次“流动性陷阱”,随后楼市与股市阴跌,再之后很可能是长期低迷和通货紧缩。当然,这次的大调整不会很严重,但如果再用刺激的手段让经济狂奔,必将加大资产的泡沫化,那么当年日本经济的大结局就难以避免:1990年至今的23年中,日本股市从3.89万点跌到了8000-9000点,房价跌去80%;约四分之一银行倒闭。

笔者注意到,澳元近日疑似破位,中期强烈看淡,这也预示着工业品的又一轮跌势可能启动。当然,铁矿石价格应当首当其冲,并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矫正失衡的大调整中,能源、矿产和制造业将继续遭受市场冲击。必须明确的是,工业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对中国是有利的。

经济低迷了,产业结构扭曲了,都等着政府来表态和刺激,这会把政府难为死的。现在最担心的是,政府绞尽脑汁拟采取的对策,恐怕会产生一系列更加负面的结果。

钢铁行业的例子就不用说了,结果大家都已经看到:坚决遏制过剩产能的行政命令和政策口号,被过剩产能的悲剧性增长扇了个大耳光。国内某知名大型投行最近针对或有的政府刺激措施,给投资者发出投资建议,居然是机械制造业、钢铁、水泥和建筑材料,如果这样的建议是对的,那就表明中国再次进入了错误的方向。

这么多年了,煤电的矛盾协调好了吗?没有!事实是,过去几年的煤价涨疯了,期间电企长期亏损、怨声载道。政府努力了,但没能控制住煤价,以至于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导致进口煤大量涌入,才终于结束煤炭行业的超级霸气,走到了煤炭压港超记录的另一个极端。在此期间,政府两头努力的效果实在有限,让煤炭企业受到惩罚的还是市场,不是政府。早知如此,不如干脆袖手旁观,省得干扰市场决策。

棉花价格仍令政府十分纠结,后面能协调好吗?一方面国内棉花成本远高于美国,低迷的中国纺织业饱受冲击,但进口棉花又严重打击国内棉农利益,降低了种棉积极性。为保护棉农利益,政府出面收储,但期棉价格早就跌破了收储价,市场不买账不说,纺织企业对政府的做法也不满意,政府调控棉花可谓左右为难。目前是亏本赚吆喝,何苦又何必呢?历史资料表明,政府“吞吐”棉花早已有之,一般在别行业低谷收储,在行业过热时抛出,但都没有对行业的周期产生实质性影响。别整天嚷嚷什么干预了,先把自己的位置摆对了再说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