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

每经网首页 > 评论 > 正文

稳增长,不是“吻”增长

2012-05-30 01:03:57

稳增长是必须的,但重点应该放在短期能够见效的项目上,尤其是能够消化过剩产能、去库存的建设项目。

很早就听说,湛江、防城港、首钢搬迁等大型钢铁投资项目很可能在5月份获批,但笔者始终表示怀疑,不是怀疑这些项目,而是怀疑跑项目和审批项目的人,怀疑他们是否胜任为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把关。

在稳增长、楼市不可能很快复苏的背景下,适度地启动大中型国家级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因为这样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有利于去库存。但是,上项目如果是继续扩大产能,继续增加库存,就不值得兴奋了。这两天,很多媒体报道了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在国家发改委门前“亲吻”钢铁项目批文的照片,这幅照片“被刊登”,与其说是兴奋,不如说是讽刺。

近期,很多经济学家都反复地强调,我国经济适度减速是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5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笔者看来,如果有创新经济推动,即使发展速度慢一点,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而中国当前的现实却是:经济增速下滑幅度虽然有限,但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下滑速度更快,已经有40%左右的企业亏损。这种局面的出现,显示的不是转型期的“阵痛”,而是“危机”或曰硬着陆的前兆。

企业利润、税收下滑速度远超GDP下滑速度,说明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大幅度下滑,后劲在减弱,也说明经济转型没那么简单;更说明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创新,而是缺乏创新的机制、创新的思维。比如说,一边在强调创新经济,强调经济转型,一方面却在批准传统制造项目上马,让过剩产能更加过剩,实体经济库存增加更快。

如果说,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要靠创新,中短期则急需解决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高额库存。中国企业为什么亏损面不断扩大?原因就在产能过剩、库存太大,而这两个大毛病在钢铁行业集中体现了。

1~5月,我国钢铁日产量超过了200万吨,实际产能则超过300万吨,目前在建的产能还有1亿吨 (年产能)。客观地说,实际产能与当前实体经济能够消化的产能之间大约有1/3的过剩。笔者最近对钢铁行业的调查显示,各大钢厂的钢锭、铁矿石库存要比正常库存大1/3左右,占压了大量信贷资金。要消化如此巨大的产能,适度地增加一些“铁公鸡”项目是必须的。但这样的做法并不值得“欢欣鼓舞”,因为这些项目对全国来说也是超前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进一步分析,如果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继续审批产能已严重过剩的项目,不仅不可能拉动经济发展,还会使库存加大,使钢材价格更大幅度回落,更多企业亏损,最后是更多的、刚刚形成产能的企业变成废铁堆积地。对国家来说,这是极大的浪费。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主义作怪。比如,我们很多省份在如火如荼兴建汽车制造厂,比如每个省份都想有自己的钢铁厂——没有全国一盘棋观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依靠大型制造业项目拉动经济,要比依靠民营经济、创新经济省事得多。比如,湛江市获批的这个千万吨级的钢铁项目,需要投资700亿元,一下子就占到湛江市2010年GDP的50%,这要比振兴民营经济快很多。难怪湛江市市长激动地“亲吻”批文,因为湛江市的经济增长,可以“吻”出来了。

其实,很多项目,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点”上看似乎是合理的。但是,中国太大了,如果每一个“点”都合理,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从全国看就不合理,因为全社会的利益会最小化,而且必然有极大的浪费。更需要提醒的是,钢铁厂建设是长周期项目,首钢搬迁到曹妃甸用了8年,至今仍然亏损。而未来8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中国的铁矿石进口不断扩大的趋势很可能逆转。笔者预计,未来5~8年,中国的废钢市场(主要由报废的汽车形成)将超过美国,届时,不仅大量废钢将替代铁矿石,而且所有的高炉(炼铁炉)也将被转炉、电炉取代。可以预见,5~8年以后,湛江千万吨钢铁厂可能刚刚形成设计产能,刚投产就“报废”了,那将是个大悲剧。所以,湛江市市长今天“亲吻”钢铁项目批文,暴露出的心态不是无知,而是“无畏”,他以为是抱了一个金饭碗,实际上,那或许是明天的一个大累赘。只是,8年后的湛江市市长是谁,有谁能知道?

客观地说,湛江市市长拿到了批文,并不等于可以开工。因为今天的情况与2008年已经大不一样。那时候,是有发改委批文,银行争相贷款,资金与项目同时落实。而现在的情况则是,有发改委批文,商业银行却可能拒绝贷款。因为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从“四万亿”投资项目中汲取了极大的教训,他们知道钢铁行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不可能还争先恐后地为这些前途暗淡的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更何况,现在的银根不是很松,而是偏紧,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来源很紧张。必须提醒湛江市市长和那些刚刚拿到产能过剩项目的市长们,未来跑银行的过程可能更辛苦。

稳增长是必须的,但重点应该放在短期能够见效的项目上,尤其是能够消化过剩产能、去库存的建设项目。如果继续走2008年的老路,上一大堆过剩产能项目,增加更多库存,这不是在化解危机,而是在制造危机。笔者希望,这样的“无畏”最好少一点。毕竟,稳增长不是“吻”增长。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