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4 00:37:43
本报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投资人目前的情绪和投资意愿进行了调查对当前理财产品升温后的投资策略进行分析。
每经编辑|每经记者 徐皓 李新江 董华
上海
固定收益产品热销股票型基金遭“排斥”
春节后新发行的债券基金虽然数量不多,但募集情况均优于同期发行的偏股型产品,且较年前发行的同类产品明显回暖。今年发行的债券型产品平均募集规模达到17.3亿元,而同期发行的开放式偏股型基金首募规模只有8.39亿元。
今年以来,基金销售整体情况较去年末局部有所升温,但整体需求仍不旺盛。有调查显示,投资者入市意愿有所提升,但仍总体保持谨慎,投资更倾向于固定收益类品种,投资者对权益类投资方面兴趣仍不大,仅部分创新产品受到欢迎。
与此同时,今年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有所下滑,超短期产品也已停发,但中短期产品供不应求,一些年化收益率在4.8%、5%的中短期产品常受到热捧。
产品偏好分化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新发行基金产品平均首募份额为7亿元,较去年10.7亿元的水平有所下降。但在不同的产品类型中,销售情况分化明显。
春节后新发行的债券基金虽然数量不多,但募集情况均优于同期发行的偏股型产品,且较年前发行的同类产品明显回暖。今年发行的债券型产品平均募集规模达到17.3亿元,而同期发行的开放式偏股型基金首募规模只有8.39亿元。
这种分化不光体现在债券基金和偏股基金之间,在偏股型产品中,销售情况分化亦相当明显,一些过往业绩较好,产品具有亮点的品种销售情况往往优于一些传统产品。
与此同时,在流动性放松的背景下,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大幅下挫,与货币市场高度相关的资产收益率也在下降。根据金融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银行1个月、3个月、6个月期限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3%、5.06%、5.32%,较一月时的水平下降了0.2~0.7个百分点,同样,近期货币基金收益率水平也出现下滑。
但即便如此,人民币理财产品仍旧保持热销态势。据了解,一些年化收益率在4.8%、5%的中短期产品屡屡出现被投资者“秒杀”场面。而今年以来货币基金也同样热潮持续,一些大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每日均有上亿元资金流入,而为了继续维持较高的收益率水平,一些较大规模的货币基金目前已纷纷暂停了大额申购。
股票型产品“旧伤”拖累
对于基金公司等“产品提供商”来说,今年的态势仍不容乐观。有正在发行新基金产品的公司表示,从渠道反馈的信息来看,“今年将会很困难,甚至比去年还要难”——这是针对股票型基金而言。 在过去的两年中,大量发行的股票型基金并没有为多少客户赚到钱,造成大量客户被套,使投资者对于偏股型产品产生一定排斥心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上海某支行的VIP大客户中,有70%~80%的基金账户处于亏损状态。“对于这样的支行来说,已经很难再去取得增量资金了。”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只有一些(上海)较偏远地区,银行网点比较少的地方,客户被伤到的情况较少,投资意愿还更强一些。
而对于新发股票型基金而言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它们即便不套牢客户也难逃被大量赎回的命运。“如果在封闭期后,基金在面值以上,或者略有盈余,银行客户经理就会建议客户赎回。”据了解,一些去年下半年发行的次新基金也因此规模大幅缩水,并对基金经理投资造成影响。
投资者情绪小幅回升
虽然上周随着市场出现调整,基金新开户数也出现下滑,但此前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增基金开户数已经连续8周增长,最高周开户数接近10万户。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中国投资者信心指数在二月末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投资者的情绪有所回升,对大盘走势持满意看法的投资者比例有所上升,而对3月市场的预期也以正面居多。
由于判断今年股票市场取得正收益概率增大,目前入市时机较好,近期一些基金公司开始联合渠道建议投资者以定投、换仓等方式逐渐介入权益类投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