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两会”行情涨多跌少 会后或仍有惊喜

2012-03-03 01:08:05

货币政策“松绑”是“两会”前政策面的总纲,接下来市场十分关注楼市政策是否“解绳”。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笛    

每经记者 赵笛

又到“两会”时,“听风”炒股票。

3月3日(星期六)至3月13日(星期二),是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的日子。对于A股而言,市场或将因维稳而沉浸到鲜有利空消息的蜜月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1995年以来的17年间,“两会”期间A股行情(以沪指为准,下同)表现为“12涨5跌”,上涨几率超过70%,两会结束后10天共录得“13涨4跌”,结束后20天则是“14涨3跌”。另外,在过去17年里,A股3月行情表现为“13涨4跌”,上涨几率更高达76.5%。

有分析人士据此认为,从历史经验看,在“两会”期间乃至整个3月,持股待涨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消息动态

政策适度放松明显

“两会”影响力不言而喻。虽然会议期间不会直接讨论股市问题,但市场一直喜欢预期在此期间将出台什么利好政策,从而造就了A股独有的“两会行情”。而记者注意到,“两会”前,消息面似已经提前进入“只闻利好”的状态。

维稳力度强于往年

临近“两会”,政策调控的声调似乎逐渐柔和下来,

2012年2月18日晚,央行突然宣布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时,距“两会”召开只有半个月时间。年内第一次“降准”虽然来得有些晚,但相当于释放资金4000亿元左右,对缓解当时市场资金紧张起到关键作用。

货币政策“松绑”是“两会”前政策面的总纲,接下来市场十分关注楼市政策是否“解绳”。

从芜湖到上海,楼市调控政策的走向已愈发明显。在国泰君安分析师李品科的口中,这个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宏观货币信贷实际宽松——这个已经开始了;再是地方政府自主决策的行业政策局部放松——这个也已开始,虽然被暂缓;最后是中央总体行业政策局部放松。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会”前,“星星之火”已起,正静待能否“燎原”。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的“两会”前,消息面有着不同寻常迹象。

从往年来看,决策层往往选择4月、7月和10月来进行比较重要的政策调整,进而影响到市场走势。而今年情况则不太一样,早在2月13日,温总理就表态“预调微调从一季度就要开始”。随后,包括存准率下调、落实“新36条”、地方债展期、确保保障房资金、“放权”地方铁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一系列“预调微调”政策的讨论或实施陆续出台。

莫尼塔分析师张志洲认为,维稳政策已从之前的金融扩展到经济领域,维稳力度也显著强于往年。正是有了“强于季节性”的维稳力度,A股在经济基本面“弱于季节性”的背景下仍走出了比往年同期更强的反弹行情。

流动性暂无忧

在政策松绑后,市场资金面也在“降准”下逐渐“活”了起来。

3月1日,央行执行正回购操作,以3.16%的利率回笼资金200亿元,期限91天。统计显示,本周央票继续停发,这已经是央行连续第九周停发央票。而就在当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1周、2周报价较上周高点大幅回落271、222、241个BP,分别降至2.5067%、3.2642%、3.8217%;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周高点亦是大幅回落222个BP至3.28%。显然,银行间利率下降趋势以及央票连续停发反映出即当前货币市场流动性正渐趋宽松。

国海证券分析师邹璐指出,预计2、3月新增信贷状况相对较好,2月新增信贷在7000亿元左右,3月预计能达到8000亿元~9000亿元,甚至不排除更高,此外再加上3月上缴的财政存款较2月明显减少,同时叠加外汇占款增长等因素,银行间流动性在3月或将迎来难得的宽松。

先行景气指数继续好转

除政策“松绑”和流动性渐宽以外,经济先行景气指数也持续走好。

数据显示,1月PMI为50.5%,相比前一月回升0.2个百分点,2月PMI为51.0%。长城证券分析师向威达指出,从2月PMI数据走势可以看出,工业已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但企业库存压力较大,不过可喜的是去库存步伐正在加大,例如家电卖场春季促销大战已然打响,诸多房地产企业也纷纷加入降价大潮中。

IPO发行减缓

相比外围市场,A股本身的变化也构建起会前的和谐之声。首当其冲的便是IPO发行速度的减缓,募资额度减少。

巨灵数据统计显示,今年2月A股只有3只股票发行,即吴通通讯(300292,收盘价21.53元)、中科金财(002657,收盘价39.07元)和卡奴迪路(002656,收盘价33.56元),总募集资金10.77亿元;而就在1月,当月发行股票多达11只,仅吉视传媒(601929,收盘价11.92元)一家就募集资金19.6亿元。3月1日,郭树清表示,目前最迫切任务是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完善发行、退市、分红制度。显然,监管层正加强对股市呵护力度,这也利于“两会”期间股市红火。

行情回顾

历年会期上涨概率大

2012年的“两会”会期共计11天,这11天中,A股行情可能会如何运行呢?会期结束后行情又将怎样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17年来A股相关历史行情走势后发现,在“两会”期间和会后以及整个3月,A股行情都是涨多跌少。

3月上涨概率77%

记者统计显示,在过去的17年里,沪指在整个3月份录得“13涨4跌”,上涨几率高达76.5%。这其中,涨幅最大的年份是2009年3月份的13.94%,其次是2007年的10.51%;跌幅最大的是2008年3月份,跌幅高达20.14%,其次是2005年的3月份,跌幅为9.55%。

虽然近10年来A股有4次下跌,但2003年和2006年的3月份跌幅分别只有0.09%和0.06%,将此归纳为“横盘”更为妥当。那么,十年中,A股的3月份行情仅有两次下跌。

由此可见,将3月份称之为“维稳月”并不为过。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的3月份之所以大涨13.94%,主要因素还是经历了2008年后的报复性上涨;2007年3月份大涨10.51%则是正处于大牛市的高潮期。2011年、2010年的3月份,沪指分别上涨0.79%和1.87%,上涨的幅度均不大。不过若考虑到这两年沪指均录得下跌,2012年的3月出现报复性上涨的可能性也不小。

会期12涨5跌

记者统计显示,1995年以来的17年里,“两会”期间A股行情共录得“12涨5跌”。

1995年以来,“两会”期间A股5次下跌,依次是在2000年、2003年、2006年、2008年、2010年。这其中,跌幅最大的是2008年,当年的3月3日~3月18日,沪指跌幅高达15.63%;跌幅第二是在2003年,当年“两会”期间,沪指下跌3.44%;2006年,沪指在“两会”期间下跌2.07%,位列跌幅榜第3名。

“两会”期间涨幅较大的年份是在2002年以前,如1995年、1997年、1999年、2002年,沪指在“两会”期间的涨幅依次是5.83%、9.14%、5.79%、7.88%。2002年之后,涨幅最大的是2007年的3.49%。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3年来,“两会”期间涨跌均不大:2009年上涨1.69%、2010年下跌1.94%、2011年上涨0.82%。

对于近年来“两会”行情涨跌幅明显缩窄的情况,分析人士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市场回归理性。“两会”更多是体现政策导向,而不一定对股市产生实际影响;二是2008年后,国内外经济环境仍处于恢复期,上涨动力并不足。受累于自身情况,比如年报不够理想等,行情自然不太给力。而对于今年“两会”期间的行情,从历史经验看,大致可获得3个方面提示:一是大跌可能性较小,因为2012年不太可能出现类似2008年那样的大熊市;二是上涨概率较大。过去17年“12涨5跌”的数据足以给市场提供信心;三是整体涨幅不会太大。2012年伊始,全球经济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状况并没有较2011年有多大改观,除非今年“两会”透露出很明显的政策转向信号,否则涨跌都不易。

会后20日平均涨幅3%

如果说“两会”期间,行情更多还是维稳的话,“两会”之后,行情似乎还有更好表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3月上半月行情一般振幅较小,后半个月,则会出现大概率性的上扬。

以A股在“两会”结束后10天的行情来统计,过去17年行情呈现出“13涨4跌”,比“两会”期间“12涨5跌”更好些。这其中,跌幅最大的是2005年和2008年,沪指10个交易日内分别下跌7.22%和9.26%。此外,另两个下跌的年份1996年、2002年跌幅分别只有1.07%和1.5%。

2009年和1995年则是上涨最大两年,沪指“两会”结束后10天内涨幅分别为11.54%和9%。总体看,17年来“两会”结束后10天内平均涨幅达2.81%。

以“两会”结束后20天来统计,过去17年行情呈现出“14涨3跌”。其中,2008年在会后前10天下跌9.26%的情况下,后10天大幅上扬,致使“后20天行情”跌幅缩小至1.13%;2005年,在前10天下跌7.22%的情况下,后10天“惊天逆转”,“后20天行情”累计上涨3.4%。统计显示,在过去17年中,A股在“两会”结束后20天内行情平均涨幅为3.33%。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不是大熊市,“两会”后就不易出现大跌。数据显示,2005年和2008年均是熊市,沪指在2005年全年下跌8.33%,2010年全年下跌65.39%。而目前,在连续两年(2010年、2011年)下跌的情况下,2012年股市继续走熊可能性不大。

热点前瞻

市场期待政策放松、新热点出现

上述对“两会”前消息面以及“两会”行情的整理,无论怎样都是过去式。每个时期也会有新的特点出现,这势必对行情产生更直接的影响。那么,2012年的“两会”,有哪些新热点将影响市场走向呢?

货币政策哪边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多数市场分析人士都认为货币政策正在放松,但对于放松步伐的看法却不一样。

未来,货币政策到底是大幅放松还是适度放松,或重归稳健,显然关系到A股市场走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货币政策放松预期中,甚至连降息的观点也在大幅升温。不过,从不宜放松的角度看,国际原油价格已创9个月来新高,在全球经济复苏,欧美等国宽松的货币供应下仍将上行的情况下,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或将卷土重来。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涵指出,流动性过剩一旦叠加风险偏好上升将再次推升大宗商品价格,资金会快速流进新兴市场,新兴市场或再受高通胀之苦。同时,价格的传递机制使通胀压力最终传至发达市场,或引起滞涨。

众所周知,通胀是管理层最重视的问题之一,集思广益的“两会”或许能够对此提出策略并明确方向。或许,当“两会”定调货币政策继续放松时,市场当然是笑脸相迎;当定调货币政策趋向稳健甚至重归紧缩时,投资者便须警惕市场向下了。

收入倍增有没有?

2010年6月3日,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表示,我国可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如果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或年底出台。一时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被炒得沸沸扬扬。然而,在经历了2011年股市的下跌后,不少中产人群的资产不但没有“倍增”,反而遭到“腰斩”。

2012年“两会”,如何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或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曾指出,在国家不断进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是不适合投资的。在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资金涌入股市是必然,国民收入倍增后,投资股市是更佳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分析人士将收入倍增计划和养老金入市并称为又一个制度性红利。众所周知,A股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就正是上市公司股改造就的制度红利行情。

养老金可否入市?

不少市场人士相信,郭树清主席上任后多次提到的鼓励养老金入市并不是空穴来风。市场同样也在预期,“两会”期间郭主席是否会重申这一观点。

实际上,养老金入市并不是证券市场的一厢情愿,其自身就存在迫切需求。

首先,在通胀大背景下,仅通过存银行、买国债来运作的养老金实际上是在贬值。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所长杨朝军认为,长期通胀局面下,养老金实际已经处于隐性亏损状态。而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继晔撰写的《社保基金监管立法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全国五项基本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实际缩水将达100亿元~300亿元;其次,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之前的社保推广落实不够,这导致养老金存在不小的缺口。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5年,我国基本养老金缺口将达1510亿元,并逐年增加;最后,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过2000万,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高峰,每年会产生1000亿元人民币的“赤字”。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未来一对夫妇要照顾4位长辈,这就是养老金缺口将成倍放大的一个缩影。

养老金到底入不入市,何时入市?显然需要在“两会”这个高层级平台上有一个更清晰的讨论和表述。

产业振兴怎么做?

2010年,在即将进入“十二五”的时候,新兴产业及相关股票被市场热炒。到了2011年,投资者在下跌中逐渐淡忘了估值高企的新兴产业股票。整体来看,由于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速度,在中国经济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确到了需要从整体规划过渡到具体政策推动了。

除了新兴产业以外,文化产业也是“两会”热点之一。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如何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都是热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方“两会”上,对文化产业关注度也是空前提高,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地方工作新亮点。

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底,文化产业政策利好推动文化股大幅上扬,而在如今的“两会”上,关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扶持政策也可能再次涌现。

楼市调控何时松?

从2010年4月至今,本轮楼市调控已历时近两年,效果有目共睹。除了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下行等“好的一面”外,市场似乎也注意到了“不好的一面”:房企资金链紧张、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等。

有消息称,在“两会”前夜,有开发商已向中央政府频频上书,要求松绑既有的房控政策,而一些地方政府或在以实际性动作来试探中央对放松地产调控的反应。

业内专家认为,从大方向看,楼市调控短期内是不会出现动摇的,不过,对于楼市调控的缓慢和结构性松绑,市场还是有一定的预期。这个预期包括:首套房贷利率如何规定、刚性需求如何照顾、保障性住房如何落实、资本利得税、房产税会不会出现等。

分析人士认为,一旦“两会”给房地产更多的放松信号,哪怕只是没有更严厉政策出台,市场都会将其解读成利好,予以热炒。而一旦“两会”对楼市政策继续紧缩,甚至倾向于出台房产税等致命“武器”,地产股乃至整个大盘又将再次寻底。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