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学家看“两会”

每经网首页 > 经济学家看“两会” > 正文

民生与改革:开启18大的序幕

每经智库 2012-03-01 10:25:15

上个月中央党报开始登载重磅政论文章,讨论改革是否应该尽快重新启动,笔者认为,关于“改革”的话题也将在“两会”上重点讨论。

每经编辑 涂劲军

即将开幕的“两会”召开的背景相当特别,即今年下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领导核心层面临换届的前夕。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人大、政协会议。虽然民生问题,一直是近几年“两会”的核心问题,但是,上个月中央党报开始登载重磅政论文章,讨论改革是否应该尽快重新启动,笔者认为,关于“改革”的话题也将在“两会”上重点讨论。

所谓改革,核心就是政治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后,能改的基本已经或深或浅地被触及过。只有政治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雷区和深水区,官方或讳莫如深,间或有高层官员吹吹风,也基本上属于“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境况。现在经济发展已经被束缚,一些敏感的经济领域的改革,比如国企,也无法推进,其根源就是政治体制上的缺陷已经变成改革的瓶颈和拦路石。进而言之,改革面临的还不只是体制障碍,在这体制的背后,是一个更庞大的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的力量,即便是由中央政府发力,亦可能陷入进退不得的境地,即所谓“政不出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中央政府显然已经认识到了尽快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限于种种阻力和困难,需要审慎筹划和谨慎推出,实际的进展相当缓慢。好的现象是,中央党报已经开始公开触及这个话题,预示着正式启动政改的日子已经不远了。笔者认为,从现在开始到“18大”召开,半年之内,是政改的舆论准备阶段,具体的改革举措将留待“18大”新的领导集体去实行。本次“两会”所讨论的议题,主要仍偏重眼前出现的经济民生问题。

在经济领域,随着结构转型的推进,如何面对经济增速下滑局面,能够容忍GDP增长滑落到什么水平,这是决定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重要考量方面。中国经济重投资、重出口的情况不是几个月、一两年就能调整为内需导向的。这种转变能否平稳推进、无缝衔接,这是一个技术课题。比如,投资主要依靠政府和国有企业,出口则以加工型和资源等低附加值为主,需要转变为政府、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投资三分天下,出口产品要提高技术含量和自有创新,提高附加值。这里面不仅有经济层面的困难,也涉及了体制问题。就拿扩大民营经济的投资能力来说,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力之顽强,在全世界也属于少数前列水平。中国的民营企业几乎完全依靠自己和民间的财力,很少得到银行和政府的支持,却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无法估量的重大贡献。然而,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府仍倚重的是行政主导的投资和国有企业,这是以公有制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决定的。公有制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被看成了政党保持执政地位的经济基础。但是,如果民营经济得不到壮大,就既不可能出现民营企业担负起投资拉动经济的重任,也阻碍了民营经济加大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投入能力,使得民营经济不可能担任内需经济、投资和出口的主力军。而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效率、对就业的贡献、经营活力等方面的对比,已经有了明显的结论。民营经济如果不能改变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中国就永远走不上经济结构转型的正道。

在民生领域,贫富差距的不断增大,各种被揭露出的权力裙带引发的大面积、群体性贪污腐化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仇官”严重动摇了执政党的威信。在缺乏社会监督和公正法治的情况下,地方官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必要的行政约束,一些官员打着“维稳”的旗号,压制影响自己小集团利益的民众,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成为直接破坏中共执政地位的破坏性力量。近年来,司法独立的呼声越来越强,本质上讲,其诉求是要求司法系统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社会矛盾,而不是只用“堵”的办法“维稳”。现在看来,网络舆论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公平、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一种进步,对于建立公民型社会大有帮助。但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各地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国家,不可能只靠能干、有道德的官员,或者网络舆论等等软力量进行良好治理的。中国需要在政府治理层面出现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集团,通过有序的博弈,达成利益平衡和协调。这就要求人大、政协能广泛地吸收社会各阶层的代表,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司法机关能够超脱政治层面,依法执法;并赋予社会公开监督以合法的地位。

笔者相信,这些看法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执政党需要深刻认识公有制和民营经济的关系,打破国企垄断,切实落实民营经济的公平待遇和开放准入,从“稳增长”的需要入手,推动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同时,以包容的态度承认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具有合理、合法性,接受他们的代言人进入政治领域,引导各方利益进行有序的博弈,改善司法机构的“三公”状况,顺应民意的呼声。

尽管,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错位,每向前推动一步都十分艰难。但是,历史的车轮必须是向前的。整个社会共识就像一架引擎,中间蕴藏的能量必须得到释放,推动活塞,牵动拉杆,将车轮向前推进。如果不这样做,引擎有可能因内部压力过大而爆炸,引发全社会陷入困境,这是执政党和全社会所不愿见、不能接受的结果。改革如从今日始,则中国尚有一线生机,在全球经济徘徊于危机边缘的时刻,站稳脚跟。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