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栏

每经网首页 > 专栏 > 正文

曹林:畅通“最后一公里”温暖回家路

2012-01-19 01:31:38

下了火车,换了大巴,下了大巴,到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坐不了车,只能靠走路了,提着大包小包走回家。这就是春运回家路的最后一公里。

每经编辑 曹林    

曹林

从这几天的新闻报道来看,在如火如荼的春运中,舆论都把目光聚集到一票难求上,而忽视了农民工回乡的 “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前许多农民工的返乡方式,是乘火车到达省会城市或地级市,然后经过多次换乘汽车后抵家——快到家门口时,提着大包小包的他们发现,离家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无路可走了。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可能想不到这种“最后一公里”问题。因为现代城市有着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交通基本上是无缝接驳、零距离换乘的,交通非常方便。出了门就有地铁,没地铁的地方可以乘公交车;没公交车,至少还有随招随停的出租车;还有可租赁的自行车。可农村不一样,不仅缺乏基本的公交体系,部分地方最基本的通公路都没有做到。这种问题,尤其在春运时会表现得最明显,下了火车,换了大巴,下了大巴,到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坐不了车,只能靠走路了,提着大包小包走回家。这就是春运回家路的最后一公里。

对这个问题,相关官员显然也关注到了,交通运输部长李盛霖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公路要在多种运输方式中发挥春运“主力军”和“兜底保障”的作用。重视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工作,铺实从下火车到家门口间的“最后一公里”路,让旅客平安返乡团聚。以前提到春运的时候,往往都是说铁路,其实如果考虑到城乡差距,考虑到交通的连接问题,真正的主力军应该是公路。一项权威数据显示:在今年首次超过30亿人次的客流量中,全国道路承载的运量预计达28.45亿人次,道路运输占全社会春运客运量的90%以上。

官员的话说得很好:“农民工已经回到家乡,但还没到家门口,我们要保证这部分的道路便利畅通。”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农民工的归程本就比一般人艰难,火车票更难买,绿皮车的条件差,转乘大巴又很艰难,不能再让这最后的一公里增加他们的困难。

相关部门介绍说,目前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地区,农村公路通达率已基本达到100%,行政村的农村公路也达到98%。这为解决农民工回家“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充足的基础设施条件。可我们也要意识到,即使从纸面上来看,那些还没有具备条件的地区,公路会成为问题;还有2%行政村的农村公路也没有修好,他们怎么回家?如果再考虑到数字上的缩水,很多该修的路并没有修,修路的钱被贪被挤被占,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就更大了。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主要是钱的问题。前段时间曾有一则热点新闻,表现了乡村修路的困顿,河南一位村长到省城乞讨筹集修路的钱,并承诺绝不会贪污修路的一分钱。2005年之前,国家对获得立项的农村公路建设补贴是10万元/公里,2005年之后这种补贴上升到15万元/公里。但调查表明,这些补贴并不够,平原地区村路平均造价约为25万元/公里,偏僻山区的造价更达40万元/公里左右。投资不够,出现这么大的缺口,怎么办呢?加上众所周知的跑冒滴漏,上级政府在修路上的转移支付,并没有真正投入到修路上,官员贪一点儿,其他部门挤占一点儿,还有非法挪用,最终真正用于修路的钱可能很少很少了。连救灾款都有人贪,这种修路款更是“唐僧肉”了。

所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春运农民工回家难,只是暴露了这个问题的一个侧面,其实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给村民会带来更多的不便。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