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汽车

每经网首页 > 汽车 > 正文

校车安全工程须“软”“硬”兼施

2011-12-23 02:46:52

祝贺

校车事故频发,引发了人们对于校车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日前,《校车安全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并公开征求意见。各地政府也相继行动,或购置新车,或细化管理;各家客车企业借势大力推广,各种侧翻、碰撞试验如火如荼地开展。宇通、厦门金龙、安凯等客车公司争相推广自己的校车产品。

事实上,校车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一直不温不火。眼下因政策出台而刺激出的“校车热”现象,却不得不令人警惕其发展基础是否稳固。

从国内客车制造商的现状来看,自去年7月《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颁布实施后,国内拥有专用校车生产资质和产品公告的客车企业约有20家,具备生产条件的客车企业并不在少数,但是形成规模生产的企业却寥寥无几。目前从事校车运营的车辆中,大多数也都是营运客车、改装车或者农用车。

校车的发展除了需要合格的客车产品这些“硬件”条件外,运营模式、管理法规等“软”环境也同样重要。

从市场推广角度来看,各地学校购置专用校车都需要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校车的采购费用需要有稳定、持续的来源;而在运营方面,也同样需要有明晰的商业模式。

从甘肃、徐州、辽宁等地发生的校车事故来看,“人为因素”在事故原因中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也意味着校车运营的管理已经超出了单一车辆运营的范畴。

校车运营安全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匹配的一种重要监管工具是目前车联网技术下的车辆监控与管理系统。日前,在某汽车厂商的车联网战略发布会上,主办方透露,包括G-BOS在内的车联网技术将成为校车上的“标准配置”。

新技术的运用,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安全监管中的人为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校车法规的完善对于校车安全所起的保障作用。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