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栏

每经网首页 > 专栏 > 正文

冯海宁:“吞”不了萨博,7亿元买到什么教训

2011-12-21 01:39:1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多而成功案例少,中国企业并没有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

每经编辑 冯海宁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冯海宁

从相关报道来看,导致这起收购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技术转让环节享有发言权的老股东——美国通用公司不答应。而通用公司不答应的原因据说是,上海汽车已经通过合资公司上汽-通用掌握了萨博汽车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别克君威等车型,通用公司不愿意将技术转让给第三方,也就是说,想垄断萨博汽车的核心技术。

看起来问题出在通用公司身上,实则出在中国企业的身上。原因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多而成功案例少,中国企业并没有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例如,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失败,据说付出了40亿元的代价;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

唯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吉利集团以15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100%股权,不仅收获了沃尔沃品牌,还收获了核心技术。但要意识到,中国企业像这样完整收购世界名车还属于个例,并不一定适合完全照搬。这是因为中国车企的海外并购面临着文化差异、技术壁垒、人的问题等多重挑战和风险。

尤其是技术壁垒,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拦路虎”。早在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时,中国企业就被扣上“技术窃取者”的帽子。如今,青年汽车和庞大集团收购萨博遇阻,也是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可见,即使有过不少失败的教训,要想攻克欧美国家的技术壁垒还有不少难度。

欧美国家的汽车技术壁垒之所以难破,大概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欧美国家一贯重视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保护,习惯不容易被改变;二是外资垄断了不少核心技术,就靠技术“吃饭”,岂能轻易被别人拿走;三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太少,自身功力不够,目前还没有找到破解技术壁垒的钥匙。

当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多,也与有关部门支持、引导不够有关。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声称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出台过一些鼓励政策,编制过对外投资指南,但从多起失败的并购案例来看,政府层面支持海外并购,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还没有攻克,把关和风险警示还不到位,尤其是没有用好外交手段。

作为中国企业而言,仅有财大气粗、豪情万丈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要吸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的经验和失败案例的教训;另一方面,要吸取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在海外并购的经验和教训。据说,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的痛苦,日本企业很多年前早就经历过。

在笔者看来,与其冒风险去完整收购外资品牌汽车,不如采取灵活渐进的办法实现目的。这几年来,虽然整车完整并购的成功案例不多,但采取灵活手段并购的成功案例却很多。例如,不久前“中德汽车零部件并购第一案”在宁波上演,均胜集团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德国普瑞74.9%的股份。

可以说,实现汽车并购的路径有很多,既可以从配件入手,还可以从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品牌等环节入手,同样可以实现汽车梦想,突破种种限制。如果总是想着贪大求全,一口吃个“大胖子”,显然,不仅吃起来有难度,即使吃下去也不一定能消化。

如果说,中国企业在花钱买教训,笔者以为,这个教训是,既不完全熟悉海外并购的游戏规则,也不了解并购对象的文化和性格特点,而且,对自己驾驭海外并购的能力也缺乏理性认识。因此,与其盲目并购,不如先从汽车配件、营销渠道等并购路径去摸索,以积累经验。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