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为何步伐艰难

每经网 2011-11-15 08:00:01

Default-thumb_head

  喻春来/文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到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的成绩如何呢?2007年-2010年中,122家准确披露海外业务收入的中国企业样本中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水平从2007年的27%下降到2010年的23%。这是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与《环球企业家》杂志在对200家中国企业的跟踪研究后发现的数据。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是衡量一个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以该指标来看,这122家中国企业样本中,将近50%的公司国际化收入占比不足15%,只有30%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超过了30%,有15%的公司国际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了50%。

  而有76家公司的国际化收入占比在过去3年中出现了下降,2010年的水平低于2007年,只有46家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出现了上升。这也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显然,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国际业务收入占比在过去三年不升反降,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内市场仍然是中国企业最为主要的战场和最为重要的收入增长来源,国际市场的拓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看看这么多年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遇到种种困难,也能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难以找到合适的并购目标、缺乏国际化团队和缺乏对并购企业及市场环境的深入理解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三大核心难题。

  而且,人才缺乏和对竞争及政策法规等环境因素理解不充分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主要瓶颈因素。

  此外,并购的最大瓶颈是双方企业的文化融合,这对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中国企业对当地民众的态度重视程度也很低。

  最后,品牌缺乏号召力是国际化不力的最主要原因。中国企业在海外消费者眼中低价劣质的品牌形象亟待改善。由于国外消费者对于来自中国的品牌缺乏足够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产品低价也难以发挥作用。

  我想中国企业不要盲目追求国际化,必须在做大做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化;未来国际化必须要以清晰的战略和策略为指引,避免机会主义的国际化,要谋定后动。

  无论是绿地投资还是并购,必须要充分理解国际市场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发挥关键当地人才和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在明晰战略环境的基础上采取行动。

  中国企业需要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体系尽可能固化下来,作为全球化管理的基础。建立与国际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市场经验的全球化人才,并将优秀的人才派驻到国际市场进行历练。

  当然,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形象的素质,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也是重要一环,要在政府公关外注重并改善在当地民众中的形象,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责编 刘小英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