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走进永祥看通威

每经网 2011-09-27 14:52:34

Default-thumb_head

  杨道/文

  我们在路上

  到报社工作之前,我在国有企业混迹了多年,曾经是来访媒体人的取景对象,也曾给他们照相写稿子,走访过一些国企,也到过象新希望、正大集团饲料厂这样的非国企。但,这次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方式,转换角色去通威集团旗下的永祥多晶硅公司生产厂,的确更新鲜,感触更多,心情也更复杂。

  那天,秋高气爽,阳光宜人。我早上7点从家里出发,进市区再换乘公交车,坐了近两个小时到达报社楼下,两辆旅游大巴已经等候在那里了。稍事轻松,然后上车。每个人的座位上摆放着通威集团的宣传资料,杂志、图集、企业报、简介文稿、一瓶矿泉水,厚厚的一包,很沉手。就在我们启程的时候,汽车里的显屏上立即播放起通威的企业宣传片,顿时感觉这个企业的宣传工作做得不错。

  民企与国企关于企业文化的差异

  片子做得很大气。尤其是解说词,让人提神,自觉开动脑筋,情感为之触动。整个片子的版块划分、镜头运用、节奏起伏、画面构图等都是以专业的手段作生动的传达。内容呈现也不落俗套。没有王婆式说教,没有突出领导,没有庸俗的口号,只有企业发展的宏大目标和高远理想与蓝图直指人心。跟很多国企宣传片那种有意无意的宏大叙事模式截然不同。

  《通威报》也做得专业,讲究。对开4-16版彩印大报,每月底出刊,时有特刊、专刊等增刊,每期印量约18万份。其版面规范、简洁、流畅,栏目设置合理,针对性强,稿件写作也不错,还有难得的文艺版,供员工们在那里舞文弄墨抒情表意,很有些优质散文和随笔,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通威人的另一面。

  他们还有自己的网站等媒体。从网站页面设计和内容发布频率来看,都体现了大公司的派头和专业的水准以及务实高效的作风。

  由此可见,通威集团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不象许多企业尤其是很多国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把自己的宣传部或者说新闻中心什么的,都搞成聋子的耳朵——摆设,最多就是需要写点八股文章的时候就急着找人了,平时都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当下谁不知宣传之于企业的重要?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以宣传工作为载体为重要形态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企业的脊梁,应该是企业家的发展理念之最终实现的战略要塞,不可或缺。

  我正好就看到了这期《通威报》上关于他们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内部奖项的新闻。可见,他们是有一个具体的机制在切实运作这件事。反观很多国企,却是花了大把的钞票,做一个标识设计,编几句顺口溜,制作无数标语展板上墙上房上路,就万事大吉了。通威却不光有这些皮面的东西,还花了大力气通过制度来落实,物质的刺激,精神的嘉奖,招法颇多。比如开展各类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员工活动,在活动中植入企业文化,并由此而生出凝聚力、创造力、爆发力、推动力。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可阻挡。企业生存的境况现在是今后任然是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才是核心竞争力。而这方面,民企走在了前面,国企差之太远。

  企业领导的高素质和人格魅力很重要

  午宴举杯前,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先生的即兴演讲真是太精彩了。刘总属于那种具有战略头脑的专家、学者型企业家。不高的个子,却有高瞻远瞩的思想;不太帅气的脸庞,却有穿透世界的眼神;不很磁性的嗓音,却有洪钟大吕般的震撼之力。他的演讲,逻辑清晰,用词妥帖,抑扬顿挫,富有文采,语调把握到位,情绪调动到位,表情展示到位,加以合理的肢体语言,准点20分钟的讲话让人在飞扬的跟踪和思考中轻松度过,能学到知识,能增长见识,能开拓眼界,能拓宽视界。难怪他写出了《能源革命:改变21世纪》。

  翻阅他们的宣传画册,看到创业初期的那些处于农村的厂房,生产鱼饲料的那些手工作坊的机器,相信了那天那个同行的通威员工说的,刘总好学习,有钻研精神,而且持之以恒。我想,刘汉元先生和他创建的通威集团之所以有今天,这个恐怕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这,却是很多国企老总难以企及或者说难以做到的。事实证明,没有高素质的老总,没有优秀的人格魅力,没有科学果敢的决策,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从生产现场及其员工的精神面貌看未来

  一到厂区,被现代化的厂房、设备所吸引。路灯都是多晶硅的太阳能供电,造型独特,或可入镜。生产区干净整齐,定置摆放井然有序,全然不是普通民众旧有的化工厂印象。不见"跑冒滴漏",不闻废气臭味。绿草茵茵,树木成行。不说风景如画,也完全颠覆了我们好多同行者的观念,甚至感到震撼。

  在总控室,进门就有同事说,简直像是证券交易所的大户室,那些坐在电脑前的操作工就像一个个操盘手,有序排列的工艺流程图,就像K线图或大盘指数的走势。他们很惊奇,我却似曾相识,别有情趣。

  在那里,我没看到在其他国企里常常会出现的躲避来访者的情况。通威的员工们都认认真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面色从容,自信,不失友好之态,丝毫没有许多国企员工目光里流露的那种弯酸或抵触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忠诚,特别是企业文化给予他们的人文的关怀与温暖。他们这种精神和气质是很多国企员工没有的。而事实是,每一个员工的状态却是企业前进的真正动力。人是关键因素,人才是关键的关键。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给他们一个梦想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是业界共有的话题。在大量国企人才流失的今天,更应该反思和解决这个问题。

  职业媒体人应该深入基层学习钻研

  在和企业方交流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有好奇方面的,有专业方面的,有新闻方面的,几度延时畅谈,效果很好。当然,其间因为学科背景和业务范围的原因,也出现了个别"笑话"、"杀偏锋",这都是正常的。职业媒体人尤其是记者本来就不可能是全能选手,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肯定存在差异和不足,的确需要不断的"充电"和"壮胆",持续更新。这也正说明了"走基层"这类活动的必要和重要。因此,我想我们要坚持多走、多学、多问、多写的好习惯,做一个杂家,也要做一个专家。长此以往,我们的报道将会更加贴近,更加鲜活,更加生机勃勃。

  不是尾声的话

  通威集团从一个鱼饲料加工作坊到建厂,到公司化经营,到上市公司,到集团化发展;从传统涉农产业到食品,到房地产,到高科技产业;从乡村到城市,到全国,到国际;从白手起家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300多亿元人民币,走出了一条让人景仰的道路。

  那种靠特殊政策扶持甚至靠行政命令垄断增长的企业,注定要被历史淘汰,至少不会永占舞台的中心。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定会被历史选择。

  戏剧的是,那晚我在回家的路上意外地碰到了以前在国企的同事。说起过去,他说他很怀念八几年到90年代初那段日子。谈到现在,老代轻叹了一声,眼神闪躲,只说,还有5年就正退了,混嘛。

  世事沧桑,大江东去。这一天,是我有生以来当日坐车10个小时的最高记录,我永远不会忘记。
 

责编 杨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