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栏

每经网首页 > 专栏 > 正文

曹中铭:别张口闭口就说市场化“显灵”

2011-08-28 23:09:03

曹中铭

    8月份的股市堪称  “一片狼藉”。受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上证指数曾一度暴跌至2437点,短短的三个交易日,下跌幅度近10%,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所罕见。股市暴跌,市场上又出现了救市的呼声,其中呼吁监管部门缓发新股或暂停新股发行似乎成为“共识”。

    今年上半年新股发行虽然比去年同期的176家减少13家,新股IPO募集资金也出现下降态势,但上市公司竭泽而渔式的融资行为丝毫没有收敛的迹象。关于这一点,股市自今年4月份开始下跌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进入8月份以来、特别是本周及以后的新股发行,似乎有趋缓的迹象。本周发行新股只有2只,分别为创业板的新莱应材和中小板的北玻股份,下周有京运通、雅本化学和蒙发利3家公司启动发行程序。至此,8月份的新股发行宣告结束。具体来看,8月份涵盖5周,发行的新股数量分别为9只、5只、4只、2只、3只,累计发行23只新股。于是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新股周发行数量的不断递减,表明发行窗口市场化机制效应显现。

    针对新股发行问题,今年7月份证监会相关人员曾表示,今后新股IPO可在获得批文后6个月内由“承销商和发行人就发行日程和发行窗口的选择做更加灵活的安排”。如何选择发行日期与发行窗口,《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其实已作出规定。其中,第五十条明确指出,自中国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发行人应在6个月内发行股票;超过6个月未发行的,核准文件失效,须重新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方可发行。也就是说,核准之后立即启动新股发行或过两三个月再发行新股,只要是在规定的期限内,都没有违规。

    但是,将新股发行趋缓与“市场化”挂上钩却有失偏颇。8月份将发行23只新股,相当于每个交易日发行1只,这样的“密度”本身就不低。而且,相对于7月份的20只,4月份的23只,也丝毫没有“趋缓”。

    只要新股发行市盈率下降或发行“趋缓”,总有市场人士认为是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机制发生了作用。创业板美晨科技以18.2倍市盈率发行如是,8月份后两周的“趋缓”亦如是。曾经,中小板双星新材创出65.52%的超高网上中签率,同样被解读为“市场化”机制在“显灵”。

    事实上,新股发行市场化机制在市场中“显灵”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目前企业欲发行新股,首先得过证监会发审委这一关。即使发行人可以灵活地选择发行日期与发行窗口,但“资源”的多少却受到监管部门的控制。哪家发行人能进入审核程序,哪家能够过关发行新股,一切都在监管部门的掌控之中。行政“干预”下的新股发行,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市场化”。

    A股市场就是为融资者服务的,是一个“圈钱”市。退一步讲,发行人灵活选择发行日期与发行窗口,亦并非“市场化”之功。其目的还在于希望能够在行情转好时以更高的价格发行新股,以图“圈”得更多的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新股发行趋缓表明市场化“显灵”,其实亦更有利于发行人的大肆“圈钱”。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