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中国银行业进入转型年?别乐观太早

每经网 2011-07-05 18:46:29

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看似不断增加中间业务,实则为拉客户加强存款

  李静瑕/文

  今年以来,各大商业银行在银行理财产品上大肆发力,出现存款理财化现象,这让部分专家对银行的业务发展大喜过望,并表示,今年有可能是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年,银行已经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倾斜于做大中间业务。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6月末,各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拉开大战的态势,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对于银行之所以高收益发行理财产品,一位销售人员直言,最为根本的原因是银行半年末冲时点拉存,应对存贷比考核。

  理财产品实质为拉存

  “实际上,我们也是咬着牙在做银行理财产品,做理财产品会流失点存款,但是不做银行理财产品却流失的是客户,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肯定还是希望留住客户,存款也不成问题的。”一位银行理财人士称。

  如此可见,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看似不断增加中间业务,实则为拉客户加强存款,如果这样的方式都能够被看作是中资银行转型的推动力,这未免过于表面化。

  根据普益财富的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银行理财产品8497款,发行规模达到8.51万亿元。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由于产品短期化滚动,很多理财产品短期内已经到付,看存量一季度末为1.9万亿元。

  撇下今年上半年大量的发行规模,再来看看银行如何从理财产品中获取中间业务收益。经过记者的调查,为了吸引客户,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均不收取管理费、赎回费用等。也就是说,客户购买这个理财产品不需要付出其他额外的成本,那么银行从什么地方获益呢?

  上述银行理财人士表示,银行从理财产品业务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实际投资收益与给客户的收益之差。比如说,一款产品总的收益率为7%,可能给客户的收益率为6.8%或者6.5%,银行赚取差价,是为盈利。

  该人士也透露,在冲存的时点,也有的银行可能情愿放弃自己的收益而让利于客户,为了留住客户的资金。“如果真的是致力于发展中间业务收入,银行理财产品之间又何必打价格战?”

  事实正是如此,尽管发行理财产品可能会占用客户在银行的存款,但是,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会巧妙地涉及销售期与起息日。

  比如在6月末,某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期为6月30,起息期为7月1日,这意味着银行在6月30这天可以将募集的资金可以沉淀为活期存款,而考核的时间正是6月30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多则几百亿,少也有几千万,比起拉存款,这似乎是一个更为便捷的渠道。

  月度日均存贷比考核的政策,也让银行在今年发行理财产品比以往都更加勤快,而各类概念理财产品,诸如打着“跑赢CPI”的各类产品也层出不穷。事实上,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在上半年到期的7731款银行理财产品中,仅有186款产品到期收益率高于5.5%,跑过了通胀,占比仅为2.4%。

  存贷利差规则未变难言转型

  在享受着存贷利差轻松赚取利润的市场规则下,中国银行业难以实质上走进拓展中间业务的转型轨道。记得一家外媒曾这样评论中国银行业,银行拉来存款,坐在那里放放贷,一年下来就有庞大的盈利,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简单的盈利模式。

  一位银行人士曾对记者表示,国外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占比可能会超过70%,然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最高的两大行建行和中行,仅为20%。而中间业务占比的高低意味着一家银行的现代化程度,因此很多银行通过报表调整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很多企业在做贷款的时候后,银行贷款利率有可能上浮到30%,但是银行就上浮10%,其他20%的上浮空间就转化为咨询费、理财费等费用,而这些费用是计入到中间业务收入的。”该银行人士称,“但是,这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并非银行创新业务所得,还是由存贷利差所带来的。”

  也有中小企业人士在4、5月份期间对记者表示,很多银行在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大,但是却让企业购买保险或者理财产品,或者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这样相当于变相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有专家分析认为,“垄断”成了银行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资源,而机制不改,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仍难以言近。所幸的是,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中,也有不少银行懂的了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性,服务、技术与风险的全面协调,才有可能在市场化的竞争中站住脚跟。
 

责编 刘小英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