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山楂树之恋》观影视角决定影片评价

每日经济新闻 2011-01-12 09:54:45

  我本科读的是新闻学专业,对传播学非常感兴趣,《山楂树之恋》是张艺谋最新导演的一部电影,上映后争议很大,但其实如果从传播学视角解读,这种争议就是一个最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由艾米小说改编的《山楂树之恋》在各大影院的上映后,引起一阵热议。与读者对小说《山楂树之恋》的追捧相比,改编后的电影版却褒贬不一,电影上映后网络上出现众多有关《山楂树之恋》的评论,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对该片的褒贬产生反差。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对该片的认同与80后对该片的质疑产生了对比,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被电影中纯情的爱情所打动,并勾起了这一群体的共鸣,与此相反青年人却对电影纯真、纯情的表达无动于衷,并抱怨故事叙述过于简单,背景交代不够完整,少能打动人心。本文用符号学相关原理对《山楂树之恋》产生的观影效果的差异进行解读。

  符号,符号指任何能代表其他某事物的事物。我们创造并利用符号认识世界、交流信息、传达感情。法国的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认为我们生存在一个符号的世界,它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媒介,由能指和所指组成:能指构成表达层,所指构成内容层。能指与所指结成体的行为即意指,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罗兰•巴尔特在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和所指的基础上,把符号的意指进一步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 “直接意指”(denotative)指的是符号与其所指涉的外在事物之间比较明显的符号意义:第二层次为“含蓄意指”或“隐含义”(connotative)是依据第一层的符号,给予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指涉。

  符号的“含蓄意指”意义的变化造成不同年龄层对《山楂树之恋》影片文本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并造成了争议。电影中,男主角老三和女主角静秋初识的日子里,老三通过一只钢笔悄然走进了静秋的内心,钢笔这一符号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开辟两人情感的作用。还原当时的背景时代,在物质比较匮乏的七十年代,一支钢笔对于当时的青年学生来说是自身价值的化身。在影片中,女主角静秋坐在书桌前给家里写信,破旧的钢笔使得墨水染蓝了手指,但即使钢笔漏水静秋也舍不得换掉,老三留意到并在第二次见静秋时为她买了一支崭新的钢笔,电影中钢笔这一符号的“直接意指”是人们用来写字的笔,而钢笔符号的“含蓄意指”是人们超脱于物质意义上的一种精神寄托。当老三将崭新的钢笔递给静秋那已被蓝墨水浸染的手里时,钢笔表达的是老三对静秋纯朴而真挚的怜爱之情,也传达出特殊年代下人物之间情感的隐忍、克制。钢笔这一符号对于年轻观众来说,钢笔意指意义并没有如此明确,精神寄托没有了,钢笔在现代社会除了使用价值之外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其次,对于老三死于白血病,多数人尤其是年轻观众在观影时觉得多了一份搞笑而少了一份悲伤。白血病这个符号所表达的直接意义是一种疾病类型,含蓄意义是一种可怕的难以治愈的疾病,其意义还隐含着一种悲伤与绝望的情绪,但近些在中国盛行年韩国连续剧的剧情中,白血病早已不是一种可怕的医学疾病,而是老套韩剧剧情的一种惯用手法,曾经轰动一时的韩国电视剧《蓝色生死恋》早已让“白血病”这一符号“深入人心”。原本剧情中合情合理的病因(因为老三在地质队工作身体会经常受到矿物质辐射的影响),连贯流畅的剧情走向却因符号“含蓄意指”的改变使年轻观影者的观影情绪再一次断裂,造成对影片理解的差异性再一次拉大。

  电影宣传的口号“史上最纯洁的爱情电影”这一句宣传语的运用也并没有起到完全正面的效果。将“最纯洁”作为影片高度浓缩的符号代表,其符号背后的“含蓄意指”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导演希望用标语吸引观众,使观众产生猎奇心理。观众出于部分好奇的原因走入影院,但观影后由于每个人对于纯情符号的意指意义的标准尺度都不同,“绝对化”标语的使用让纯洁这一符号的“含蓄意指”意义的差异拉大,观众难免对导演打出的这一标语产生厌烦心理。

责编 杨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