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2011年:控制物价的主要闸门在于遏制流动性投机

每日经济新闻 2010-12-22 10:29:25

造成流动性泛滥的原因,莫过于财政投资和信贷过量两个“泄水门”。我认为,2011年对基础设施的追加投资,控制在总量的5%以内就可以。其余的95%都应该投资到实体经济的创新领域和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把赤字数额扩大到2万亿。

  日前,相关金融部门的官员传出,2011年我国拟安排9000亿财政赤字,信贷总量是7.5万亿。前一个数字预示着财政投资,后一个数字预示着流动性。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降低物价与遏制通胀是当务之急,所以,与影响价格走势有关的举动格外值得警惕。
     
  如果把过去3年看成是一个经济波动周期的话,一个特殊的庞然大物拴住了全球的颈瓶,它就是流动性。泛滥的流动性实质就是资本投机的猖狂肆虐。进一步看,目前股市变成资本权贵们的圈钱场所(吴敬琏语),房价与地价严重失控,背后是一个“政府集团托拉斯”,一手卖地,一手调整房价。而物价飞涨,市场价格信号导向混乱,导致通胀长期作乱等严重经济失衡问题。
     
  资本投机是中国3年来最活跃的一股能量,将政策调整逼进被动角色。实际说明我们在投放过量的信贷之后,低估资本投机的破坏作用,这在发达国家也是并不多见的现象。最近我一直在想,从2009年通胀走高开始,学者们就给政府提出“管理通胀预期”的概念,拍着胸脯说没事。到2010年底,经过整整2年的时间,CPI破5,学者们就再也不提“管理通胀预期”的概念了,而是进一步提出通胀容忍度可以上升到5%。这种味道,类似八国联军打清宫,慈溪老佛爷已成傀儡退到山西还要换取尊严一样。说白了,是我们的学者们囫囵吞噬西方做法强硬灌输给中国经济,至于后果怎样哪管它洪水滔天。
     
  投机,本是资本与财富交易或是投注获取利润的方式之一。投机获利的过程,如果严重干扰了一国经济正常运行,那么,政府就必须用强制手段管制。为此,在“十二五”期间,社会公众不仅要形成对政府投资的监督风气,也要对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们的观点,大卸八块,谨慎借鉴。全国人大更应该着手研究制约资本投机的政策法律,形成单独的《投机法》文本。而现在国务院出台的对抬高物价的规范约束政策,力度和范围还不够。
     
  资本投机,成为中国一股强大的特殊势力,监督与制约投机行为的政策是目前最大的空洞。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应该正确把握信贷量与投资、扩大赤字与投资、利率与流动性、银行准备金与流动性、流动性与投资与投机这些环节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所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信贷、财政赤字和政府投资,如果再持续扩张,都为投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所以,总体看,2011年要减少信贷、降低赤字、利率基本保持不动,以便尽快达到控制高物价、降低通胀率回到3%左右的水平。
    
  利率到底应不应该上调?现在争论很大,学者许小年都发出了“求领导,提利率”的呐喊。我们应进一步分析,主张提高利率,目的无非有两层:一是认为目前的流动性泛滥是老百姓的钱、炒房炒股造成的,应该收回,达到降低物价目的。二是让老百姓的钱变成储蓄,获取一点利息赚头。这是对造成流动性泛滥调研和认识上的偏颇。实际上,是国内2年来的信贷过量变成非实体经济投资的剩余资金、民间投机性资金和国外流动资金三股势力形成的。如果提高利率0.5%,对投机性的大财团而言,根本看不在眼,他们盯住的是高利润率回报项目。所以,提高利率对收回流动性不起作用。相反,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却能立马见效。我认为,在2011年2月份以前,银行准备金率应该再提高1个百分点为宜。而利率暂时保持不动,盯住美联储的货币动向再做灵活调整为宜。 
     
  造成流动性泛滥的原因,莫过于财政投资和信贷过量两个“泄水门”。财政投资有两种主要手段,一是发债,二是增加赤字。发债种类包括国债、地方债和公司企业债。目前的地方债由中央代发,在地方没有获得地方债单独发行权以前,统称国债。按年期利率交易,不可能形成流动性因素。公司债的发放权目前仅特许给极少的特大型公司,并没全面放开,也构不成流动性泛滥的含量。财政赤字却不一样。中央财政赤字就是对社会的借债,就是印刷钞票,反过来对社会投资。
     
  央行为什么敢大量印刷钞票?主要原因是每年有足够的财政收入。2009年的财政赤字是9500亿元,财政收入是66230亿元。2010年赤字安排是10500亿元,财政收入是8万亿左右。仅从财政收入与赤字比例看,中央扩大财政赤字是不怕的,况且还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我们应该看到另外两个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是法定的税收,即使像今年实体经济利润率普遍很低的情况下,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以及个人所得税都得按数上缴。所以,财政是大丰收,企业压力和个人消费压力却普遍加重。二是中央安排的财政所有投资,基本是归地方政府使用。地方政府把钱都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修铁路、扩公路、建公园、建办公楼宇和发力房地产产业。政府每年的大量投资,先是让老百姓高兴,后期就是痛苦,后遗症是城市大堵塞的结果,典型的是北京。而财政投资怎么会变成流动性?有学者披露,财政投资的将近一半竟转化成招标企业个人财富,一转手就进入股市、楼市,变成投机资金。
   
  所以我认为,2011年对基础设施的追加投资,控制在总量的5%以内就可以。其余的95%都应该投资到实体经济的创新领域和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把赤字数额扩大到2万亿。消化赤字最终还是用企业和老百姓的税收,就不能用在体现政府政绩领域,应该施展在提升产业升级的创新领域和扶持中小企业领域。
      
  中国是实体工业大国,在经济体占比是60%左右。信贷投放量应该以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来安排,决不能照搬金融大国美国的做法。金融大国的特点,是形成完整的金融体系,资本投放越活跃、流动性越快,经济成分就越发达。说的再直白一些,就是人家可以以钱赚钱,以利套利,属于投资获利的方式。现在美国的低消费、低通胀就最能说明问题,而高失业率恰恰又说明美国实体经济缺失的一大弊端。相反,中国目前不具备以钱赚钱,以利套利的基础。信贷过多,实体经济用不了,最后都汇成流动性,不是变成投资,而是投机。所以,我在12月14日发表的《高物价、高通胀、高房价,“三高”的危害性被严重低估》一文中就提出,2011年的信贷投放量把握在4万亿左右为宜。
     
  从西方经济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硬性参考指数,降低物价是控制投资比例来实现的,中央银行无论调节利率还是进行公开市场交易,都毫无用处。所以,控制财政投资就是降低物价的主要途径之一,降低信贷放量就是缩小流动性,减小投机概率的主要办法之一。最后,能不能实施,关键是看政府能不能控制住投资冲动问题了。

责编 杨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