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食用油未停产”之争的背后

每日经济新闻 2010-12-20 09:25:03

孰是孰非,云里雾里。但有一点很明显,在调控物价巨大的压力之下,发改委急了,而且是急得压不住火了。

何珺

  继发改委网上挂出“食用油企业已现停产先兆的报道严重失实”的声明之后,《一财》和《华夏》先后发表声明称,报道有确切信源和电话录音。

  原本舆论对可能执行的“价格管制”和事实上已经开展的“变相限价”争议颇多,此事件之后,舆论更倾向于“为敢于较真的媒体叫好”,抨击行政手段的强势,将限价之后的停产比作“摁下葫芦浮起瓢”。

  孰是孰非,云里雾里。但有一点很明显,在调控物价巨大的压力之下,发改委急了,而且是急得压不住火了。

  (一) 食用油企业到底亏了没?

  真实的贸易情况是:内地部分油企的确因亏损等各种原因停产了;大多数沿海企业仍在盈利,且并未停产。

  此外,今年大豆进口量大增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两节”供应是无忧的;而原料价格高企不落,未来还将继续走高也是业内公认的趋势,即春节之后,如果还按目前的零售价格销售,的确会亏损。

  (二) 政府和媒体,谁说谎了?

  根据上述分析,俨然发改委说的“进口量大增”、“企业目前尚有利润”等都是事实,而中粮、益海也不敢不“开足马力,全力组织生产”。

  唯一让我不解的是,“大豆抛储无成交”的最大原因明显是“质量不怎么的,还卖的那么贵”,为什么官方解释是“说明企业库存充足”呢?就算结果是对的,但这个逻辑也太站不住脚了。

  仔细看了《一财》的稿子,“黑龙江部分企业停产”,“沿海大豆油厂的压榨利润不断接近盈亏平衡点”等说法非常准确。而且,该记者的专业性和对行业的熟悉度在业内是有口皆碑的。

  至于《华夏》,虽然汇福停产是事实,但汇福的停产原因出自其他企业人士的推测,即使真实的原因如《华夏时报》所说,但在没采到汇福方面的负责人的情况下,直接得出是“为了减少损失”的结论,并进一步推出更扩大化的结论也欠严谨。

  另外,《华夏》的文章中不少数据有待斟酌。如“小包装油9400元一吨,市场上散装油批发价是9700元左右,散装油和小包装油价格倒挂现象已经出现”。

  9400元一吨的小包装油折合成5L装(大约是4公斤)的豆油,约38元一桶,即使中间忽略了少量其他成本,但比50元一桶还便宜的豆油如今在哪能买到呢?

  (三) 官、媒之争,企业做了什么?

  这一场官、媒之争的背后,其实是政府和企业在较劲。政府有调控物价的压力和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是必然规律。

  在最近关于食用油行业的采访中,以及过去的很多采访中,我没有少听企业“倒苦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就好比,不论是一个月赚3000块还是10000块,总有人觉得钱不够花。

  有些企业是真的已经亏了,而大部分企业是为了担心以后可能发生的亏损,在提前“喊亏”给政府打预防针,这也无可非议。

  关键是,记者既不是企业或政府任何一方的传声筒,多半也不是科学家、经济学家等专业人士,唯一能接近事实的途径,只能是多听取来自各个方向的声音,尽可能作出客观的判断,哪怕下笔慢一点,漏一个“猛料”总比报一个“小错”要好。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周一采访汇福企业的时候,对方告诉我停产的原因是“机器检修,但负责人已前往发改委洽谈”,而在数小时后的第二次通话中,停产的原因是“运输和库存问题”,这一理由和下午挂在网上的官方说法完全一致。

  所以,对汇福停产的真实原因,我仍持保留意见。但我相信,一个比较成熟的品牌(北京市场上30%的食用油为汇福供应)即使真的暂时亏损,也不会立刻将自己苦心经营许久的铺货渠道和市场份额拱手相让。

  (四) 发改委为什么那么急?

  今年发改委辟谣的速度和数量是史无前例的,但凡和价格有关的报道,估计都被盯的死死的,发改委的新闻监控能力堪称几部委之首。

  事实上,“油企停产”每年都发生。但凡跑过一段时间农业口的记者都知道,黑龙江的中小油企时不时停产,而且上个榨季的停产面积曾达9成以上。以至于到今年上半年,“开工”才是新闻。

  但这次不一样了,在“保供给“的关键时刻,任何不利于稳定物价的消息都成为高危对象。尤其是今年以来,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强调对“通涨预期”的管理。

  所以发改委急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发改委越急,恰恰说明物价调控的压力越大。

责编 杨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