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新闻营销

每日经济新闻 2010-12-13 16:02:27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国有的新闻媒体无法造就类似彭博那样的奇迹,而类似万德这样的民营企业却向着中国的彭博稳步前进?其实,彭博已经给世界上所有处在网络、手机等夹击下的财经纸媒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那就是在商业化道路上坚持数据中心的风格。

李正

  不知不觉在财经媒体的天地中打拼近半年了,回顾走过的足迹,虽说谈不上颇有心得,但还是产生了一些思考。也许是商学院毕业生思维习惯的使然,每每及此,总是免不了从市场的角度入手去思考财经记者的风格。

  仍然记得在天津参加达沃斯峰会时的情景,在记者区内,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中国和外国的记者。原因很简单,衣着。无论是路透、华尔街日报还是FT或者彭博,他们的记者永远都是西装革履,一副职业味道很足的感觉。而中国财经记者这里就不再过多描述。至少,我认为,记者衣着的考究是对采访对象一种尊重;另外,也是职业风格的一种体现。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当你面对的记者是短袖加休闲裤时,而讨论的话题却是最新的金融时事或者商业热点,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复杂的心情?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记者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或者说,记者不需要太多的职员文化。但我认为,职员文化和职业精神是不太相同的概念。一位记者的衣着只能体现出他职业精神外在的一面,而内在就是他写稿子的水平。是否能够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来报道事件?是否能够告诉读者们不知道的事情?是否能够找出海量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些都是财经记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这也是财经记者和社会新闻记者相比最具有技术含量的地方。我们的读者大部分是专业的,即使不专业也是出处于爱好者这样的行列。那么,面对这样的“客户群”(暂且这样称呼),对于财经记者的专业性要求是很高的。假如连自己都搞不清的一些东西,那么还怎样去表达出来给我们的“客户群”呢?

  然而,作为财经媒体的记者,在目前媒体商业化的道路上,是否应该出现一些转变。显而易见,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已经渗入到了纸媒行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商业化竞争毫无疑问迫使纸媒记者们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

  这种竞争对记者的要求就是要更加的职业化。这种职业化不仅仅展示在以上所说的外在衣着和内在的写作风格。而是应当从供需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角色。我个人认为,对于记者,尤其是财经记者,做一些4Ps、4Cs、STP或者SWOT的商业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而对于报社本身而言,不妨建立起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现代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建立在市场供需的基础之上。

  作为NBD的记者,我们每一次出去采访;每一次在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每一次面对采访对象的提问都是代表了NBD的形象,或者说,我们就是NBD的名片。作为职业化的标志,我觉得记者在某些场合的确很像销售人员,至少我们要仔细琢磨怎样能够建立起来更好的沟通;怎样维持与被采访者的关系;怎样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这些技巧是很难在学院派学到的。

  我十分喜欢彭博社的新闻风格,尽管对此外界褒贬不一,但是成功的道路的确值得我们借鉴。我认为,彭博社的特点不在乎其几分钟一条新闻的更新速度;也不在于其遍布全球的记者站,而是他们对待财经新闻的风格,一切用数字来说话,看遍彭博的财经文章,一篇报道中很少有废话,所有的文字性的解释都是围绕数字来进行的。里面很少有让人感觉模棱两可的话语和定向化的分析。当然,对于那些对数字不敏感的人群来说,或许一堆的数字会令其晕头转向,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财经报道离开了数字的支持和普通的社会新闻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毕竟我们的“客户群”是专业的。

  其实,彭博的成功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即使卖终端卖得如火如荼,数字依然是基石,坚不可摧。不久前看到过一篇分析性的文章,里面讨论了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国有的新闻媒体无法造就类似彭博那样的奇迹,而类似万德这样的民营企业却向着中国的彭博稳步前进?其实,彭博已经给世界上所有处在网络、手机等夹击下的财经纸媒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那就是在商业化道路上坚持数据中心的风格。

责编 杨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