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不躁

每日经济新闻 2010-12-13 14:22:00

每天都在担心,今天我写的2000个字里,有没有会被人笑话的,也每天都在暗暗发笑,某某记者写的多么外行。

何珺
 

  在度过9~10月的黄金月之后,我心底又开始躁起来。
 
  这源于我知道的越来越多,经常会回过头去看自己的稿子,发现其中的一知半解,而这些多半来自于仓促之作。
 
  比如之前,写“粮食产需缺口扩大”这个稿子的时候,看到党报通稿里这句话,我想当然的认为现在有缺口,以后将扩大。事实上,今天看到数据才明白,现在是有结余的,只不过10年后缺口不小。再比如,前几天业内人士指点我,“陈粮”和“陈化粮”,一字之差,千里之谬。
 
  诸如此类,对业内来说,和吃饭睡觉一样寻常的事情,对我来说就是“专业知识”,而知道的越多,就感觉不知道的越多。好比一个圆,内涵越大,圆周接触到的外延就越广。
 
  每天都在担心,今天我写的2000个字里,有没有会被人笑话的,也每天都在暗暗发笑,某某记者写的多么外行。
 
  再有,让我躁的就是“抠字眼”,不是怕抠,是怕我还没抠够,但别人已经觉得过分了。听说一个同行辞职的理由是过于纠结于“抠字眼”。但令我奇怪的是,作为明天就要影响千万人的文字,怎么能这么轻率的就成了铅字?
 
  直到某个高级记者告诉我:“以前我写的稿子,每个字我可以背出来,现在逼得我只能每天随便写一篇”。恍然大悟,“抠字眼”其实是对的,只不过“过时”了,21世纪大行其道的是快餐文化。
 
  但这样的理由,只能开导我,不能说服我。
 
  随着我认识的圈内人越来越多,我越发爱抠字眼。为了不成为行内笑柄,只要时间充裕,尽可能的多看多求证,而后才敢落笔;也经常在写完一个稿子后,又后怕的开始继续看更多资料。
   
  每天在快节奏中战斗,日报的同志们,能潜心钻研一些问题是多么奢侈的事。

责编 杨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