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王贝的枷锁与我们的伤口

每日经济新闻 2010-12-01 09:58:34

刘晓杰

  总在想,如果24岁的超女王贝在天有灵的话,她现在将会作何感想,对于这几天的虚虚实实?她会后悔自己11月13日那天所做的那个决定吗?

  从23日网络上面的只言片语和模棱两可的传言,到院方的竭力否定和官方的扑朔迷离,再到家属表示满意,再到遗体火化后马后炮式的所谓“高度重视”,在一个享年只有24岁的死者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与无力。关于监管力度是否到位、相关制度是否完善、手术是否成功之类的追问或者质疑,我相信不会因为30日的通报而宣告结束,反而会在民众心目中积压更多的好奇。

  与诸位媒体同仁一样,在整个追踪采访过程中,我对王贝家属的反常表现和“满意”言论感到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难道这样就完了?应了那位业内人士的话:死者家属都愿意这么着了,你们还干嘛在这闹腾啊?如果王贝在云端可以看到全国这些所谓“好事者”这几日以来的表现,不知道她会不会也来一句:你们别多事了!

  超女之死,撕开美丽的伤口。除了整形整容医疗行业的伤口,更是又一次将我们这个社会的伤口裂开我们的面前。为什么一个本就美丽的女孩对于外表有着如此近乎苛刻的追求,这背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在推她?是谁逼着那些“王贝们”义无反顾的选择躺上那张洁白的手术台,只为有一张好看的脸?

  人之所为,必有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类。以此观之,为了远大前途而不惜重金改头换脸的王贝们应该是属于“安全上的需要”里面的“工作职位保障”。难道现如今真的到了非得有漂亮脸蛋才有美好未来的地步吗?我不得而知。可从数位身边女性朋友的言谈中,我又分明得到了基本是一种肯定的回答。

  我国古人就有训言称“人不可貌相”,近代先贤也告诫应“不拘一格降人才”。而现实中,不止是粗俗地以貌取人,更多则是以出身取人,且渐渐成为一种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哪怕你嗓子再好、再有本事,你若长的没有别人好看、若没有足够的家庭背景,你终究只是个陪客而已。

  想想,这真是一件可怕和可悲的事情,如果我们再度进入一个靠外表和身份决定命运的社会。自辛亥以来,诸多仁人志士不惜血泪地抗争,就是为了粉碎那个糟糕的、不公正的“身份社会”,而建立一个更加合乎人类文明的“契约社会”。这一理想,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后,才渐成气象。可惜,好景不长。在人类进入新千年的第十个年头里,诸如“你是哪个单位的”、“我爸是李刚”等让公众最为痛恨的特权恶习又再度在国内甚嚣尘上,一种对“阶层断裂”的焦虑正在迅速蔓延,日益成病。

  英国的法学家梅恩曾说,同以前的各个时代相比,我们的全部进步就在于from status to contract(从身份到契约),从过去留传下来的状态进到自由契约所规定的状态。对于梅恩的这番言论,被共产党人奉为意识领袖的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有过述说:“他(梅恩)自以为他的这种说法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其实,这一点,就它的正确而言,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已说过了。”相信,我们的执政党是深谙此理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容貌是已经很优秀的王贝们的枷锁,我们的枷锁呢?希望不要是改变不了的出身。

责编 杨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