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郑眼看盘:流动性很难回收 股指中线趋涨

2010-10-31 21:40:59

我国的流动性过旺有内外部因素,外部是西方钞票和各国货币贬值比赛,以及热钱流入;在内部是风险贷款太多及楼市资金链的 “外强中干”,另外还有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化解”,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国无法过度加息。

每经记者  郑步春

        周五深沪股市涨跌互现,和周四差不多,即深市涨而沪市跌,收盘沪综指收跌0.46%,深综指涨0.84%。两市多数个股上涨,沪市的金融股、钢铁股、煤炭股等表现较弱,因而拖累了股指。

        近期股指总体为震荡盘整,出现一定的“八二现象”,市场资金似乎重新杀向小市值个股,抛弃前期热门的金融、资源等品种。之所以如此,或跟大环境相关。因有关方面本周不断提示通胀威胁,这使投资者对流动性偏旺盛的预期大幅下降,致使盘子较大的个股不受青睐,沪综指最受冲击。

        创业板解禁股下周将部分上市,相关个股提前拉升,创业板指数收盘大涨2.49%。另外,中小板综指也受其影响收盘上涨1.70%。创业板个股非流通股在解禁前走出强势可能和主力操盘倾向相关,因众目睽睽之下,非流通股东或难以脱身,只能暂且高调,待投资者淡忘此事再作计较或更有利。

        另外,不排除一些和上市公司关系密切的非流通股做庄资金想炒波年报送转行情。估计2010年创业板个股高送转公司会较去年更多,这也是利益决定的。不过一般投资者难以提前知道其中猫腻,选择此类个股时无从下手。从历史经验看,涨得离谱的往往会高送转,一般投资者却不敢买,而敢买的要么涨幅小,要么是业绩下滑,要么是不分红。

        我国加息后通胀预期不降反升,因长债收益率较短债收益率升水扩大,本周该利差扩大7个基点至129个基点,最高曾达131个基点并创5个月来的新高。当通胀预期强时,人们更偏爱短债,宁愿囤货也不愿持长债,致使长债收益率上升。笔者认为,如果该形势得不到快速扭转,二度加息或更早到来。

        目前有种“较新”的理论认为加息未必会吸引热钱流入,其理由是热钱不是主要博利差的,而主要是来博经济增长和资产涨价的。该理论援引当年日本和德国不同做法作为依据,似有一定说服力。假如管理层稍稍认可或对该理论将信将疑,那么结果是人民币升值更缓慢或二度加息更快来临,就算是试错,也可能暂且如此。

        笔者对此说法持怀疑态度,因当年德国有在进行中的“欧洲一体化”大市场。该进程是极长的,从最早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到后面欧共体、欧盟、欧元区,直至目前的欧盟东扩等,德国可依靠的市场一直在扩大。而日本呢,日本在亚洲的被认同感极差(因其对二战认识和悔过态度),所以其“不得不”依靠美国市场,在亚太难以  “尽情伸展”。除此之外,德、日间不同处也太多了,此处不再展开。

        至于我国,和这两国更加不同。就和同在亚洲的日本比吧,如日元当初还能忍受数倍升值,但我国出口货便宜得离谱,只需升值10%,就会死了许多出口企业。至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可能介于德、日之间。

        下周四上午,投资者才会知道美联储“印钞”规模,估计在此之前指标蓝筹股难以大涨。中小市值个股仍有表现机会,所以短期内投资者还可继续炒作小盘股。不过下周还是需要视情况而定。此处的所谓“视情况”指观察美国经济情况。若美国经济指标弱,则移仓蓝筹股,反之尽可继续折腾小盘股。

        周五夜间美国将公布三季度的GDP、消费信心、采购经理人指数等重要数据。周末投资者可关心一下,因其极可能大大影响下周一A股板块转换动向。中线而言,无论我国是否继续加息,流动性过旺现象还无法消除,因此A股仍有上升空间。

        我国的流动性过旺有内外部因素,外部是西方钞票和各国货币贬值比赛,以及热钱流入;在内部是风险贷款太多及楼市资金链的  “外强中干”,另外还有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化解”,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国无法过度加息。另外,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逼近极限,发行国债和准国债(央票)有成本,因此流动性收紧谈何容易。

        债市无法吸引资金,楼市同样无法吸引资金,如果股市低迷,再加上打击囤货投机,那除非出现流动性陷阱及货币乘数大降现象,钱才能“蒸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